【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王宏刚]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的崛起
  作者:王宏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6 | 点击数:35777
 
 
   二、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心理素质的历史性塑造
  萨满教作为一种古老的自然宗教形态,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沉,但它所寓含的北方先民在与自然搏斗中与社会文化发展中产生的积极的精神文化成果:群体意识,社会性、英雄主义、人本倾向、母性的高扬、战斗精神、对友情的忠诚、对认识世界的探索、人类族际之间的亲和心等等,是人类在文化初创阶段的文化精神,对未来的人类的文化发展仍有重要影响与积极意义。因此,萨满教是研究中国北方宗教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领域。
  萨满教女神崇拜不仅将史前人类的文化成果传承到文明时代,而且将其基本精神——集体英雄主义,通过圣坛与神话传承至近世,对北方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性格的铸造起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萨满教的女神崇拜并没有迅速颓衰。其文化传承的作用仍很重大。逮至近代,在不少地区不少民族的萨满圣坛的重心已转到男神崇拜,女神崇拜所传承的文化内容主要侧重于孕生、育子、保健,医学、天时、艺术等方面,但女神崇拜的基本精神——集体英雄主义不仅被仍活在圣坛上、神话中的女神传承下来,而且被女神的后继者——男神继承下来。
  在近世萨满教中,有一大批男英雄神,如满族的三音贝子,他为人类套掉了七个多余的太阳,塔吉克族的英雄神鲁斯塔木,他为人类驱除黑暗魔鬼,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维吾尔族的英雄神艾里·库尔班,他曾与恶龙相搏,斩断龙首。消灭了吃人的魔鬼;锡伯族的祖神海尔堪,他庇护族人放牧、狩猎不受邪侵,鄂伦春族的天神恩都力,他教人类制弓矢,打败了群魔,人类得以安生;鄂温克族的巨人神来莫日根,他发明了弓箭,教人类学会了狩猎,并打败了独眼巨人;裕固族的英雄神贵依斯貂尔,他为了给人类寻找火种,与三头妖搏斗中牺牲,使裕固族有了火种;赫哲族英雄神西尔达鲁莫日根,他降服了乌鲁古力(赫哲语:罴)、长角鹿、骑马丑角,战败了凶恶的山主;蒙古族的射日英雄神额尔黑蔑尔根,他因没射掉第七个太阳,切掉了自己的拇指,变成了土拨鼠;等等。他们所具有的英雄气概、牺牲精神与女神的英雄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英雄主义的性质是集体主义的,又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确立了氏族成员内部平等的社会原则,规范与协调了世俗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史前时代,它促使氏族整体权威的确立,促进了初民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在文明时代,它维系着宗族内部的感情纽带,减缓了因阶级差别财富多寡带来的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
   以封建文明已高度发达的满族为例,清代满族实行八旗制,八旗制已是等级森严的封建军政制,不仅社会地位差别悬殊,有贝勒(满语:一种贵族爵位)、额真(满语:主子)、披甲(士兵)、包衣(满语:家奴)之分,且贫富差别巨大。但与八旗制并存的是穆昆(满语:氏族)制,其族长是民主公选的。尤为重要的是,该氏族的精神代表萨满或是“神选”的,或是公共推选的,推选的标准是被选者的品行端正,聪明伶俐,并不考虑其尊卑、贫富。在部落时代,萨满往往兼酋长,在文明时代,萨满往往是平民担任。在阖族共祀的萨满祭礼中,在这些古老的女神、新兴的男祖神前,氏族成员仍是平等的,没有一位王爷或将军能在祭祀中妄称自己是天神或祖神的骄子,比别人高出一头。相反,他们会谨遵古俗,恭听萨满的神谕。所以,在萨满祭礼中笼罩着平等、祥和、庄重、喜庆的宗教气氛,无疑对缓解日常生活中的阶级冲突、经济矛盾有积极意义。当然,它不能从根本上铲除阶级的分野与社会财产分配的不均。
  萨满教英雄崇拜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是对进入文明时代后的北方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仍有重要影响。请看民族学家在实地调查中对北方民族心理素质的观察:
  俄国著名民族学家史禄国在其代表作《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有中对通古斯人的性格的考察与认识,因原文相当周详,这里只能节选:
  一般说来,通古斯人被认为是一个具有高尚精神力量的民族,这可以从满族中曾经出现过诸如努尔哈赤、康熙等坚强的通古斯人物而得到间接的证明,在女真族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人物。
  对知识的热爱,好钻研以及好奇心是通古斯人的一般特征。不论男女,这些品质都是他们必须具备的。通古斯人将自己的任何行为都看做有社会意义的行为。这种意识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通古斯人生活在氏族中,离开了氏族就不可能生存。通古斯人已将这种性格发展成一种特殊形式,即将客人当成自己单位成员的那种无限的殷勤好客的风俗;自然,由于通古斯人自己在流动生活中时常需要他的部族人的帮助,这种风俗是必要的。
  通古斯人非常嫌恶阿谀奉承。既不想奉承别人,也不愿别人奉承自己。通古斯人并不傲慢,他们虽流露出自尊和自信,但对任何人都抱非常纯朴的态度。
  通古斯人非常正直、有礼、有魅力、殷勤周到,极少粗鲁和粗野;令人生厌也很罕见;他们永不贪心,永不怯懦,永不背叛。
  对通古斯人个性的描绘,还应当加上一点,即他们性格的这些特点还产生于固定的正义观念和公平的概念,高度发展的个性意识,有时骄傲,但决非无礼的傲慢。因此,当一个通古斯人认为自己正确的时候,不管有多大的压力,他将坚持自己的想法。
  通古斯人通常不喜欢说谎的人。说闲话被认为是最讨厌的行为之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孟慧英]满族的祭祀、萨满文本和神话
下一条: ·[孟慧英]满族民间文学的萨满教传承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
·[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