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
——为郑振铎诞辰110周年而作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5 | 点击数:21465
 


       [摘要]郑振铎对民间文学的关注,始于“五四”运动的高潮中。新文化运动的两大理念——白话文学和整理国故,是影响郑振铎俗文学—民间文学思想形成的两大重要因素。一生发掘遗落无闻的俗文学—民间文学作品,并将其看作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郑先生的民间文学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的核心。《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俗文学史》,特别是他发掘和收集的俗文学—民间文学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的诠释,使他成为以文学观点研究民间文学的代表人物,并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俗文学派”。前期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研究历史上的俗文学—民间文学,探求和承认由简单到复杂、变异转化的普遍性;受人类学派民俗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后期转变为唯物史观的人文学者。作为20世纪文学巨匠,他的俗文学—民间文学理论自成一体,是历史的产物。注重对历史上的俗文学—民间文学的搜求与研究,而未能对“活”的口传文学予以足够的重视,既是“人有所能、亦有所不能”的反映,也是他的历史局限。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民间文学观;俗文学与俗文学派;人类学派

 

      郑振铎(1898—1958)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他是著名作家、编辑家、文艺理论家、外国文学家,他又是中国民间文学史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其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多领域的。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民间文学观的形成

 

      郑振铎在学生时代参加了“五四”运动,正式开始从事文学活动,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高潮中。“五四”运动爆发前,他就和瞿秋白、耿济之、瞿世英、许地山等人一起参加了“北京社会实进社”,并组成《新社会》旬刊编辑部。《新社会》于1919年1月发刊,1920年5月被迫停刊,后又编辑出版《人道》月刊。“五四”爆发,他们都被选为代表。[1] 继而,郑振铎于1921年参与发起和筹办文学研究会,在筹办中和成立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后的文学活动中,郑振铎既是胡适、陈独秀等提倡的“白话文学”的追随者,又是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的同道人。“白话文学”取代“文言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之一,摒弃文言,改行白话,改变了中国文学(文化、教育)的僵死状态,激发了中国文学的生命活力,还文学于大众。作为“五四”“白话文学”思潮和运动的一支,刘半农、钱玄同、沈兼士、沈尹默于1918年2月1日发起成立了北大歌谣征集处,并由刘半农编订和陆续在《北大日刊》上刊布“歌谣选”,从而导致了我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团体北大歌谣研究会的诞生。被称为“匹夫匹妇”、“村妇野老”所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下等小说”、戏曲,由于受到“五四”文化先锋们的重视、推崇、搜集和张扬而“登堂入室”。研究古代神话、征集现世歌谣、重视口传的民间文学、发掘遗落了的俗文学的思潮,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洪流的重要一脉。

      郑振铎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和关注,始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年1月4日),郑振铎是主要筹备者之一。不久,郑振铎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便被派往上海火车西站当练习生。同年4月脱离铁路,接受张东荪的聘请出任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主编。他所筹办的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旬刊》,作为《时事新报》的另一副刊于5月10日创刊。11日,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次年创办《儿童世界》。从这时起,郑振铎就开始关注、介绍与研究民间文学了。由他起草的《儿童世界宣言》[2],在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上,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献,他把刊物的内容分为十类:插图、歌谱、诗歌童谣、故事、童话、戏剧、寓言、小说、格言、滑稽画,还有杂载、通信等。可以看出,我们今天认为的民间文学的内容,占了多么大的地位!作为主编,他除了在刊物上发表安徒生童话等民间作品和他的许多朋友写的文章外,还在其编刊的《文学研究会丛书》中,出版了他翻译的《莱森寓言》(1925)、《印度寓言》(1926)、《列那狐》(1926)和《高加索民间故事》(1928);这几本外国故事选,他都写了序言。继而,他于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持《小说月报》,《文学旬刊》也于1923年7月30日起改为《文学周刊》,他手中的这两个文学刊物,加上《时事新报·学灯》副刊,成为他发表和组织发表民间文学文章的主要园地。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的前期《歌谣》周刊于1925年暑假停刊之后,由于《文学周刊》作为《时事新报》的一份附刊,每周一期,刊期短,发稿量较大,见报快,又有文学研究会的会员为后盾,发表的民间文学文章更多了,一时间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主要是民间文学之文学研究阵容在上海的重镇。

      郑振铎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民间文学、尤其是民间故事研究文章,如:《中山狼故事之变异》(1927,17:《中国文学研究》号外)、《螺壳中之女郎》(1927,17:《中国文学研究》号外)、《榨牛奶的女郎》(未详)、《韩湘子》(1929,20:4)、《老虎外婆》(1929,20:5)等民间故事专论,以及《安徒生的作品及关于安徒生的参考书籍》(1925,16:8)、《水浒传的演化》(1929,20:9)、《三国演义的演化》(1929,20:10)等论述文学与民间关系的文章。民歌俗曲文章,如:《诗经与楚辞》(1924,15:6)、《丹麦的民歌》(1925,16:1)、《佛曲叙录》(1927, 17:《中国文学研究》号外)、《佛曲与俗文变文》(1929,20:3)、《跋挂枝儿》(1930,21:1)。当时备受文学界关注的希腊罗马神话问题,郑振铎有《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1928,19:3—12)、《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传说》(21:1—22:6)。后来,1935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了他的《希腊神话》二册。此外,他离开《小说月报》移师北平后,在《矛盾》月刊(1932,1:2)发表了《民间故事的巧合与演变》;在《文学杂志》(1933,1:2)发表了《明代的时曲》、在他自己主编的《文学》发表了《西游记的演化》(1933,1:4)、《读曲杂谈》(1934,2:6),等。在《文学周刊》上发表的民间文学文章,如:《孟姜女》(1924)、《岳传的演化》(1929,9:1)、《研究民歌的两条大道路——岭东情歌集序》(1929)等。另有《白雪遗音选序》(1926年12月)、《山歌跋》(1935)。要指出的是,《孟姜女》一文发表的时间是1924年9月,在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1924年11月23日《歌谣》周刊)和《孟姜女故事研究》(1927年1月《现代评论》)之前,这篇文章的发表,因种种原因常被民间文学研究者所忽略,历史地看,却自有其开孟姜女故事研究先河的作用。

      如果说,《小说月报》除了刊出郑振铎自己写的民间文学文章外,还发表了文学研究会成员和一般社会作者所写的民间文学文章的话,如朱湘的《古代的民歌》,文学研究会的另一会刊《文学周刊》所发表的民间文学文章数量则更多,而且这类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都是出自文坛上颇有影响的文学家之手,如:茅盾的《神话何以多相似》、《楚辞与中国神话》、《中国神话的保存》、《人类学派神话的解释》、《神话的意义与类别》、《北欧神话的保存》、《希腊罗马神话的保存》、《埃及印度神话的保存》等;赵景深的《研究童话的途径》、《童话的分系》、《童话的印度来源说》、《安徒生童话里的思想》、《中西童话的比较》、《太阳神话研究》、《夏芝的民间故事分类法》、《俄国民间故事研究》、《民间故事的探讨》(麦苟劳克)等;钟敬文的《小鸟报恩的故事》、《宋代民歌一斑》、《重续粤风引言》、《中印欧民间故事相似》等;刘大白的《我所闻见的徐文长故事》三篇;李金发的《粤东恋歌序》;顾颉刚的《吴歌甲集自序》、《论地方传说》等;朱湘的《中国神话的美丽想象》;顾均正的《风先生和雨太太序》、《童话与想象》、《童话的起源》等;叶德均的《绍兴歌谣》(书评)、《民间文艺的分类》等。这些作者多是郑振铎的文学界朋友,他们在民间文学上有共同的理念和旨趣。正因为这些文章多出自文学家手笔,因而往往被那些狭隘的民间文学圈子研究者们所忽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7-22 14:06: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董晓萍]钟敬文与彭湃改造农民文化的两条道路
下一条: ·[刘晓春]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
·[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七十年述评·[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孙正国]《中国民间故事史》·[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