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
——为郑振铎诞辰110周年而作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5 | 点击数:22535
 

注释:

--------------------------------------------------------------------------------

[1] 参阅郑振铎《耿济之先生传》、《想起和济之同在一起的日子》,《郑振铎文集》第3卷第248—2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5月;林荣松《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郑振铎》,《新文化史料》,2000年第2期;郑尔康《郑振铎》第30—34页,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2] 《儿童世界宣言》,《时事新报·学灯》1921年12月28日,上海。

[3] 郑振铎《新文学建设与国故之新研究》,《小说月报》第14卷第1号。

[4] 参阅董丽敏《〈小说月报〉1923:被遮蔽的另一种现代性建构》,《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沈阳。

[5]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2页,作家出版社1954年北京第1版。作者写道:“‘俗文学’不仅成了中国文学史主要的成分,且也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中心。”关于郑振铎的“中心”说,学界争议颇多。

[6] 崔石岗《许地山、郑振铎伦敦“盗宝”》,《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10月5日。

[7] 郑振铎《敦煌俗文学》,《小说月报》第20卷第3期,1929年3月,上海。吴晓铃在《朱自清先生与俗文学》一文写道:“‘俗文学’这个名词的提出,郑振铎先生是第一人,好像是在《敦煌俗文学》那篇文章里。”《华北日报·俗文学》(周刊)第60期, 1948年8月20日,北平。

[8] 郑振铎《从变文到弹词》,《郑振铎文集》第6卷第2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5月。他说:“敦煌写本中除民间俗曲、写本佛经及弹词外,尚有重要的一种文件,为从来所未见。此种文件,从前或名之曰佛曲(罗振玉),或名之曰俗文(北平图书馆),或名之曰唱文,其实都不是原名。……其上皆明书‘变文’。”

[9] 郑振铎《佛曲叙录》,《郑振铎文集》第6卷第2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5月。

[10] 郑振铎《民间文艺的再认识问题》,《郑振铎文集》第6卷第208—2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5月版。

[11] [英]柯克斯著、郑振铎译《民俗学浅说》,见《郑振铎全集》第20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85—286页。这部书所阐述的学理,曾给郑先生在民间故事研究上以比较方法的影响。译者是在流亡伦敦时翻译这本书的,商务印书馆于抗战中出版以来,一直都没有再印过。近收入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郑振铎全集》中,俾可得以流传。

[12] 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郑振铎文集》第6卷第283、286页。

[13] 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郑振铎文集》第6卷第286页。

[14] 郑振铎《从文变到弹词》,《郑振铎文集》第6卷第2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5月。

[15] 郑振铎《民间故事的巧合与转变》,《矛盾月刊》1932年第1卷第2期;又见《郑振铎文集》第6卷第255~25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16] 郑振铎《汤祷篇》,据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册第191~192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17] 参阅魏敏《郑振铎对民间文学诸体裁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南京。

[18] 陈福康《郑振铎传》第278页。

[19] 《玄鸟篇》,原载《中华公论》创刊号,1946年7月15日,上海;后收入《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0] 《人世间》于1935年推出“五十年来百部佳作”,著名作家叶圣陶、夏丏尊、陆侃如、冯沅君、徐调孚等,都热情地肯定和推荐了这部书。

[21] 鲁迅致台静农信(1932年8月15日),见《鲁迅书信集》上册第3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22] 鲁迅致曹靖华信(1933年12月20日),见《鲁迅书信集》上册第463页。

[23] 陈福康《郑振铎传》第278页,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北京。

[24]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1—2页,作家出版社1954年7月第1版。

[25]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20—21页,作家出版社1954年7月第1版。

[26] 曾迭《关于〈中国俗文学史〉之弹词部分的讨论》(上海:《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3期);黄永林《论郑振铎俗文学的理论特征与实践倾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27] 梅光迪1916年3月致胡适信里,第一次使用了“民间文学(Folklore,Popularpoetry,Spoken Language,etc.)”这一术语。见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上海:《东方杂志》第31卷第1期,1934年1月。

[28] 胡愈之《论民间文学》一文,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民间文学”的定义和内容。见上海:《妇女杂志》第7卷第1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

[29] 郑振铎《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的发现史略》,北京:《文学》第2卷第6期,1934年6月1日。现据《郑振铎文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486页。收入《文集》时,作者本人将原题改为《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的发现记》。

[30] 郑振铎《民间文艺的再认识》,《郑振铎文集》第6卷第2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5月。

[31]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一章《何谓俗文学》。

[32]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绪论》:“有一个重要的原动力,促使我们的文学向前发展不止的,那便是民间文学的发展。”

[33] 陈泳超《文学史的“中心”与“原动力”》(见所著《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第15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4] 关于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派”,笔者在《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中有所论述。

[35]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55级学生集体编写《中国民间文学史》(初稿)上册第9—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7-22 14:06: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董晓萍]钟敬文与彭湃改造农民文化的两条道路
下一条: ·[刘晓春]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学科史读与写”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岳永逸]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刘雪瑽]再论程憬的中国神话研究
·[漆凌云]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七十年述评·[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孙正国]《中国民间故事史》·[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