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施爱东]试析顾颉刚的民俗研究方法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9-30 | 点击数:15266
 


      总之,先生民俗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求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现在研究学问,应当一切从事实下手,更把事实作为研究的终结。我们不信有可以做我们的准绳的书本,我们只信有可以从我们的努力研究而明白知道的事实。”[17]正因为有这种思想作指导,他敢于不理会任何既有理论,无视古人既定“事实”,独辟蹊径,作出开创性的成就。

(施爱东 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注释:

[1]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2] 顾颉刚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所作试刊词,载该刊第二卷第13期。
[3]《古史辩》第1册自序,是作者1926年观点。
[4]顾颉刚致胡适信,1928年8月20日,参见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
[5]《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载《史迹俗辨》,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24页。
[6]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7]王学典、孙延杰《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8]《顾颉刚自传》,载《东方文化》1994年5月总第3期。
[9]《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63页。本文以下所引,若是只有文章篇名,而不注出处者,均出自该书。
[10]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载《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一册第193页。
[11]《孟姜女故事研究》第3节“研究的结论”,可参见《顾颉刚民俗学论集》。
[12]载《歌谣》第15号第7版,民国12年4月22日。
[13]顾颉刚《〈六月雪〉故事的演变》,载《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1期。
[14]《东岳庙游记》,载《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99页。
[15]傅彦长《中华民族有艺术文化的时候》,载《妙峰山》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44页。
[16]《古史辨》第一册。
[17]顾颉刚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所作试刊词,载该刊第二卷第13期。

(原载《民间文化》2000年第Z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善华 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下一条: ·[董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
   相关链接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蒂莫西·坦盖利尼]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吉国秀 郭晓宇]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中国民俗学会2020年年会征文启事·[林继富 李晶]本土与西方:胡适民俗学研究方法的抉择与应用
·[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施爱东]我们都是顾颉刚的私淑弟子
·[王霄冰]民俗关系:定义民俗与民俗学的新路径·[袁先欣]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
·[陈红玲 陈信宁]试论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李淼]质性研究方法本土化:反思与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