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端午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11955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重午、天中节。
   
    药俗

    中国古代把五月特别是夏至节气视为不太吉祥的时候。《礼记•月令》讲夏至“阴阳争、死生分”。东汉郑玄疏注:“争者,阳方盛,阴气起也。”唐孔颖达疏:“死生分,阴气既起,故物半死半生。”《礼记·月令》进而提出君子安斋戒,掩身,节嗜欲声色,慎刑等。对于五月和夏至的认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tè)将萌(慝,恶也;阴主杀,故谓之慝。夏至姤〈ɡòu〉卦用事,阴起于初,湿气升而灵虫生矣);煖(xuàn)气始盛,虫、蠹并兴。”可见古人把五月看做是阴气到达端点而亏,阴恶的害虫萌生之月。注中“夏至姤卦用事”之句,反映了古人对端午的认识同夏至观念相关。《易经》中有“姤卦”(□□),孔颖达《正义》:“姤,遇也。此卦一柔而遇五刚,故名姤。”缪启愉解释说:“‘□’代表阴,‘□’代表阳。五条阳爻底下伏着一条阴爻,表明阴象已经在潜伏滋长。北半球‘夏至’昼最长,夜最短,过了夏至,夜就开始转长,即古人所谓‘夏至—阴生’。这正是姤卦所表示的现象。”(《四民月令》注释)也就是说,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被古人看做是不吉利的恶时,而这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

      事实上,最晚在战国时,北方人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齐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根据俗信,在降生时就要遗弃他,幸亏其母私下抚养,才长大成人。反映出时以五月五日生子为不祥的观念。直到汉代也是如此,王充《论衡•四讳》记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东汉《风俗通》所载五月五日诸事不吉的说法更多,如“俗云五月到官,至晚不迁”;“五日盖房,令人头秃”;“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从战国到两汉,五月五日一直是人们公认的恶日,人们每逢此时要避恶。南北朝时代,《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仍把五月作为不吉祥的月份而有不少禁忌。直到明代,崇祯《嘉兴县志》仍说:“五月为恶月”,并引《礼记·月令》为证。当地民俗:“家悬神符,禁问疾吊丧诸不祥事,僧道诵经,五日作消灾令。”

      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是以药克毒。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juān)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五日要“采杂药”。众药、杂药,言其多,古人又称之为“百药”,认为五月初五采药最灵验,药越多,效越大。唐韩鄂《四时纂要》说:端午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采摘百种草药的上截嫩头,嫩头的种类多更好,不限多少,一起捣烂,绞出浓汁;又拿三五升石灰,拌和到草汁里面,再捣熟,放在印模子里印脱成药饼子,晒干。治一切刀枪伤处和伤疡,止血,还可以治小儿恶疾。还说端午有斗百草之俗(《岁华纪丽》)。由于人们相信五月五日做成的药有奇效,所以中国古代药学著作《本草》中多以该日收药。收药的时间不仅在五日,更强调在午时。《梦粱录》讲南宋端午“采百药或修制药品,以为避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宋朝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列举了宋及前代众多的端午药俗:送术汤、掘韭泥、炼草灰、制艾熊、膏桃人、烧葵子、粉葛根、采菊茎、浸糯米、弃榴花、调苋(xiàn)菜、刈葈(xǐ)耳、取木耳、服龙芮、乾麕舌、挂商陆、荐汉术、收蜀葵、晒白矾、丸青蒿、种独蒜、食小蒜、汁葫荽、灰苦芙、羮蘩蒌(fán lóu)、摘苤苢(fǒu yǐ)、啖蓰蓉、制豨莶、相念药、相爱药、能饮药、不忘药、急中药、丁根药、金疮药等,真是琳琅满目,可谓制药日。采药之外还有其他药俗。一是“人曝药”,《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五月五日晴,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二是“焚古药”,《岁时广记》又引《岁时杂记》说:“端午午时,聚先所蓄时药,悉当庭焚之,辟疫气,或止烧术。”

      端午采药之俗,直至明清时代尚且如此。明嘉靖《商城县志》:“采百药以治诸疾。”崇祯《常熟县志》:“午时收百草,备以为药。”嘉靖《石埭县志》:“烧苍术丹(云避瘟气);采药物(日正午采百草、捉蟆,以备药物);捕乌蛇(俗以午月午日午时捕乌蛸蛇酿药物)。”清乾隆甘肃《静宁州志》说当地也“采百草造百药”。

      端午造药习俗中格外受到重视的是捕蟾蜍活动。《岁时广记》引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已讲到五日正午时取蟾蜍头有八字者,阴干百日,以其足画地,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避五兵。明清时期,则讲究端午用装墨蟾蜍涂肿毒。嘉靖《广平府志》说:“取虾蟆噙墨涂毒疮。”同治《宜昌府志》讲东湖“捕蟾蜍以墨入腹中,俟干取出,涂肿毒有验”。

      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还有沐浴。此俗起源甚早,战国时代已有明确记载。《大戴礼记》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讲“浴兰汤兮沐芳华”。《岁时杂记》说北宋开封人“以桃心柳之类,燂(xún)汤以浴,皆浴兰之遗风也”。还有沐井水的风俗,《岁时广记》引《琐碎录》:“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在明代,万历《建阳县志》记载:“午时为天中节,采百药煎汤浴体,以免疱癣。”嘉靖《仙游县志》说:“至午时采百草为汤,浴体以去百病。”清代仍保留古俗,同治四川《高县志》讲:“沿山采药煎水净身,云免疮疥。”

      以菖蒲、雄黄酒避毒是以一积极措施。《岁时广记》所引《岁时杂记》:“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又引“坡词注”:“近世五月五日,以菖蒲渍酒而饮。”所谓“近世”,大约是指唐五代以来,唐人殷尧藩《端午日》说:“不效艾府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知蒲酒是新兴饮品。至于雄黄,《岁时广记》引《玄微集》:“预研朱砂、雄黄细末,五月五日小调,用槐纸五斤,如小钱大,写天地日月五字,燃作五圆,桃柳汤吞下,大治疟疾,汉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秘法。”明清时代与此不同,是将雄黄置于酒中饮用的。关于雄黄、菖蒲的药用价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又讲:“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

    明清时期饮雄黄、菖蒲酒较为盛行。崇祯《乌程县志》说:“以菖蒲、雄黄泛。”嘉靖《汀州府志》记载甚详:“饮酒,午时侵晨,磨雄黄和草药于酒饮之,以辟邪气;及午供养祖先毕,则切菖蒲泛酒,大小胥庆,盖以菖蒲能延年故也。”万历《贵州志》讲:“取葛蒲细切,拌以雄黄,谓之续寿酒。”用葛蒲雄黄末屑和酒外,还要加朱砂,万历《扬州府志》记载:“泛酒用菖蒲、丹砂、雄黄,近作雄黄杯相赠。”饮酒毕,要将酒洒向四壁、角落,以避虫蛇。有的还在小孩的面颊耳鼻涂酒,以避毒。崇祯《嘉兴县志》不仅记载这些风俗,还谈了雄黄、菖蒲的作用:“雄黄,太阳之精,能避诸邪,解诸毒,菖蒲亦能□鬼气,杀诸虫,午日泛菖蒲于雄黄酒中,各以余酒染额、胸、手、足心,以辟邪毒,洒之墙壁门窗诸处,以辟蛇虫。”该志还记载了“瓶插桃榴葵艾以禳毒气”的习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搜狐读书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何星亮]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
下一条: ·[沈鸿鑫] 端午节与《白蛇传》
   相关链接
·[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杨苗苗]岁时节日习俗的维系功能·[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谢灵睿]元杂剧中的岁时节日民俗
·[刘启振 王思明]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郭彦鑫]汉族岁时节日逐除习俗研究
·萧放 张勃:《城市·文本·生活——北京岁时文献与岁时节日研究》·[萧放]岁时节日
·[王加华]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1)·[张丽]“木客”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生活
·[郑筱筠]南传佛教与佤族社会生活的“阶序”逻辑·陕西汉阴:文化遗产惠及民生
·[田兆元]端午龙舟的前世今生·[何新]端午考
·[侯仰军]孝在清明·[张海岚 田兆元]非遗运动下的高校清明
·二十四节气:大寒·二十四节气:冬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