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聊斋]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语纷纷
  作者:杨凯 刘晓峰 施爱东 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4 | 点击数:10146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清明节是扫墓祭祖、追怀先人的节日,它是中国文化重视孝道、
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体现。是为“聊斋”第二期──

[聊斋]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语纷纷 
 
主持人:杨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晋文公求贤心切,却烧死了介子推,因此下令全国这天禁烟火。这段故事成为寒食节的起源。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系统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比较固定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前后。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踏青时节。
  让插柳、戴柳、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蛋、挑荠菜等充满生机的活动与扫墓混在一天,让生的快乐和死的惆怅混在一起,才是大和谐。
  嘉宾:

  刘晓峰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施爱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陈泳超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杨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在中国可以说尽人皆知。借小杜的名句,我们进入今天的话题,就是清明节,小杜的诗句好像描述了某种场景,我们今天不妨来还原一下这个细节。

  陈泳超:春天是万物萌动、生机盎然的季节,“杏花春雨江南”,足够诗意,也足够迷人,不过因为有“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就改变了诗歌的色彩。杜牧没有明说他写的是什么情景,但是以我们现在清明节出现的扫墓现象来想象,似乎也很合拍。这样,这首诗就有一种生的欢乐与死的阴影交织的复杂情韵,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清明节最动人的意味。

  刘晓峰:对。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节俗。不过,从历史上看,这个节俗有一个演化的过程。最早清明节是和寒食节连在一起的,唐代法令中就明文记载“寒食通清明”放假四天。那时人们每到寒食就上坟扫墓。唐代有个诗人叫王建,写了首《寒食行》,说:“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可见那时寒食日没有被祭扫的坟墓,甚至会被认为是无主的荒坟。

  从唐末发展到宋代,扫墓习俗开始改在清明。此后清明节扫墓祭祖逐渐定型,最后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决定性的,直接导致了寒食节的迅速衰落。在今天的中国,只有部分地区仍然重视过寒食节,寒食节的影响已经和清明节不可同日而语。从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这段兴衰替代,我们不难看出清明节真正的生命力,渊源于扫墓祭祖的习俗,渊源于中国人对于自己先人的追思和缅怀。

  陈泳超:晓峰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不过,我倒是认为:扫墓原来多在寒食,后来之所以归并到清明,主要是因为两个节日时间太靠近。那么为什么是清明吞并寒食而不是相反呢?因为清明本身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历法体系作支撑,不能随便更改,而寒食没有这样的“后台”,所以才有晓峰说的寒食迅速衰落的现象。再说寒食的主要节俗是吃冷食,也不利于健康,曹操就曾下令禁止过这一习俗。

  杨凯:清明节在中国人的心中确实非常重要。我们看现在两岸关系,很重要的一条,今年实现了两岸57年以来的首次清明节包机。42个往返包机,从3月30日就开始了,台胞可以在这个重要的节日到大陆来祭扫。可见这个节日背后的文化意涵是相当的丰富。

  刘晓峰:那是当然。“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对于海内外中国人,清明节之所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清明节是扫墓祭祖、追怀先人的节日。它是中国文化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体现。老百姓常说,做事情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天地祖宗,这是中国老百姓道德的底线,是民族责任感的源泉之一。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清明节发挥着其他节日很难取代的社会功能。

  杨凯:在我们中国是只有清明节才祭祖吗?

  陈泳超:也不尽然。我听说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祭祖时间和仪式,不一定都在清明节扫墓。最近有关的部门不是在考虑国家的法定节日问题吗,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这些民族差异呢?不过慎终追远的道理,大概都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明节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刘晓峰:“无古不成今”,在中国人的时间体系中,现在就是过去的延续。在中国人传统的生死观念中,逝去的先人并没有永远离开我们,而是在冥冥之中和我们同在。祖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享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千百年来,中国人以近乎宗教情感的虔诚,来祭拜自己的祖先。我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南北东西,气候不同,再加上各地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虽然同是祭拜祖先,但各地的做法确实有很多不同。但是总体上说,在清明日扫墓祭祖这一根本点上,各地大体上还是一致的。

  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不管他们浪迹他乡多久,离开故土多远,他们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故乡,自己祖先的坟茔。叶落归根,回乡省墓,是无数海外华人、台湾同胞共同的愿望。

  杨凯:清明节在时间上的选择,有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

  施爱东:自古以来,世界各国有过许多的时间系统,但最常见的只有两种,一种是月亮历,就是阴历,一种是太阳历,也就是我们说的阳历。万物生长是以地球绕太阳的运转也即阳历为周期的,阴历与阳历在时间节点上不能重合,也就是说,月亮绕地球12周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周期不等,阴历要设置闰月对时间系统进行调整,我们的农历就是这样来的。所以,严格地说,农历不能等同于阴历,它是阴阳调和历,仍然无法对时间进行严格等分。

  竺可桢指出,西方国家早在公元前46年就已经有了系统的太阳历,所以,他们没有二十四节气的需要,而我们的农历却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就需要用一种简单的时间等分系统,也即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来补充农历的不足,以指导农业生产为目的的时间节点。

  二十四节气大约定型于秦汉时期,它表面上看是星历,实质上是把一年二十四等分的太阳历,刚才泳超也说了,这是“不能随便更改”的时间系统。清明节也是传统节日系统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比较固定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前后。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踏青时节。所以说,只能改变寒食、上巳的节期来就清明,不能改变清明的节期去就别的节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7年04月03日08: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寒食与清明
下一条: ·[吴真]清明节,我们到底该“欲断魂”还是去“看姣姣”?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