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聊斋]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语纷纷
  作者:杨凯 刘晓峰 施爱东 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4 | 点击数:9727
 

  杨凯:我有时候想,有一个很习见但是有趣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过的是什么时间?星期一、星期二……还有不少的节日圣诞节甚至万圣节,简单地说,这是一套“西方的时间”,而清明,包括前前后后的春节、端午等等,这是一套传统中国的时间,这两种时间的“相遇”,我们可以怎么去评价?

  陈泳超:中国历来对于历法特别讲究,改朝换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之类,把时间当作天命的一个高级标志,老百姓都得等着统治者颁布时间坐标,这样一面对时间神圣化,一面也设置了一定范围内的知识禁区,所以在天文、历法的科学观测上,中国虽然发生很早,但后来发展缓慢,远不及西方的科学发展速度。

  作为日常生活的时间坐标,我以为最主要的是要便于使用,其次再去考虑其中的文化因子。民国开始改用公历,就很方便日用。现在听说有人在宣传要重视农历什么的,我看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重视,比如传统节日;多数场合还是公历好得多。星期的周转系统不就很方便吗?现在谁还会特别意识到它是外来的文化呢?

  杨凯:最近还有一个很热乎的话题,刚才泳超老师也捎带提到过,就是传统节日要不要变成国家法定假日的问题。刘晓峰老师说,唐代法令中就有清明节放4天假的规定,看来这还不是个新问题,祖宗们至少从唐代就已经在讨论了。我知道施爱东老师正在做这个课题研究,您对此持有什么样的看法?

  施爱东:近几年来,这是一个很热闹的话题,媒体和网络都炒得很厉害,两会期间也不断有代表提交议案,很多网民甚至为此有些民族主义的情绪性言论,这都可以理解。据我所知,中央一直很重视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决策,是因为还有许多具体细节需要调研、论证、权衡博弈,这正说明了政府运作机制的日趋成熟。

  我参与这些工作是很偶然的。中国民俗学会几位主要专家这几年一直在为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系统而调研。刘魁立先生2005年组织一批专家协助中宣部等五部委草拟了一个“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意见,去年底又组织一批专家完成了文化部委托的一个“四大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论证。我只是参加了后一个课题,主要论证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内涵与功能、象征符号、节日活动等。

  许多人以为清明节就是祭祖、扫墓,害怕清明一放假,封建迷信活动就会抬头,处处行人欲断魂,其实这是对清明节的误解。清明从节气上排在春分之后,正是天气回暖、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大自然显露新生的上好时节。自唐宋以来,清明节就是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日子。人类户外活动的原始意义在于顺应天时,以主动的姿态去顺应和促进时气的运行,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的纯阳之气,大大地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所以,清明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祖归宗的思想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这是多好的一个关于春天的节日呀!

  陈泳超:爱东的意见挺好。其实,清明节里面还包含着另外一个传统节日,就是爱东前面讲到的“上巳”。中国古代以干支纪日,上巳指的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随着干支记日被数字记日替代,上巳节逐渐固定于三月三日,所以上巳节又名三月三。它起源很早,节俗主要是到河川中熏香洗濯,让不祥与灾祸随着一个冬天的宿垢荡涤而去,获得像春天一样明净的身心,古人称为“祓禊”。向来被人认为风雅绝代的兰亭集会以及曲水流觞的游戏,其实不过是上巳祓禊的小小变形而已。后来这种信仰色彩越来越淡泊,更多的就是踏青郊游了。杜甫《丽人行》里写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这个景致。三月三同样与清明的节期很靠近,后来也被清明节吞并了。

  传统清明节还有好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插柳、戴柳、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蛋、挑荠菜等等,都是充满生机的游戏,我总觉得让这些活动与扫墓混在一天,让生的快乐和死的惆怅混在一起,才是大和谐,让人赞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4-03 第08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7年04月03日08: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寒食与清明
下一条: ·[吴真]清明节,我们到底该“欲断魂”还是去“看姣姣”?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常睿]新冠疫情下的端午香囊节俗消费考察·[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