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刘宗迪]明年,我们还会过年吗?
  作者:刘宗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2-01 | 点击数:5138
 

 

 春节,也许注定将成为昨天的故事,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越去越远。
春节曾经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华丽的篇章,那曾经是中国百姓唯一能够尽情狂欢和享乐的日子。终年劳作的农人们,似乎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些日子里,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男人们走亲访友,聚宴豪饮,酒席从初一一直摆到十五,街上就天天可见到醉汉,东倒西歪地唱歌,手舞足蹈地骂人。平时深居简出的女人们也走出深闺,浓妆淡漠,插红戴绿,打扮得花枝招展,招惹得蜂浪蝶狂。更有那些天性好热闹的孩子们,仿佛嫌这世界还不够热闹,刚进腊月门,就一天到晚地放鞭炮,那铺天盖地的鞭炮啊!还有什么比喧阗的鞭炮声更能把节日的光景渲染得更淋漓尽致得呢?
春节,就意味着富足,意味着繁荣,甚至意味着奢侈,但春节的富足和狂欢却是扎根于中国人生活普遍的匮乏与节制。
甚至连民俗学家也已无法考证春节源于何时了,但可以肯定,春节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农夫野老,择地而居,顺天而作,春耕秋收,夏舒冬敛,自然的轮回就决定了他生命的节律,节日,就是这种节律的体现。农人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只有有限的时间可以耕种,而土地的产出又总是有限的,荒年更可能颗粒无收,因此,农耕社会的人们时时都处在饥饿的恐惧之中。中国传统经济的基调就是匮乏,于是,节欲与克制,就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基调,而节俭,就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美德。在民间,“会过日子”的意思就是节俭,中国的圣贤们没有一个不是对奢华深恶痛绝的。
但人生而有欲,有欲就必定要追求欲望的满足,追求口腹声色之乐,既为人情所不可免,也是生活延续的必要,年节之日的放纵和狂欢,正是对匮乏与节制度苦日子的补偿,而且,越是贫寒的人们,其日常生活越是节俭,其年节的食品就越是准备得丰足,其享乐与纵欲越是无所节制。一般的中国家庭,平时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过一个丰衣足食的春节。即使穷困潦倒如杨白劳,大年三十也要给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亲手为女儿扎起来,那过年的日子因此也仿佛被扎上了红头绳,打上了美丽的记号,在记忆中永远喜气红火,粲然如新。年节,因而就成杨白劳们惨淡岁月中最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日子,它像一台冗长大戏的高潮,喜气洋洋,皆大欢喜。因为有了春节,一年三百六十日才不再是无尽的劳役和绝望的轮回,平淡的岁月才有了秾艳的意味,杨白劳们的劳作就不能算是白费。
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之时,就已把对春节的这一理解凝结于“年”字之中了。在古文字中,“年”字象征沉甸甸的禾穗,它既表明了春节与农耕地关系,也寄托了人们对丰收的祈盼。
中国的春节既然与匮乏经济密不可分,那么,当我们的经济在20世纪末终于走出了匮乏岁月,进入过剩时代,春节,也就丧失其存在地基础了。有首古老的童谣唱道:“新年好,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噼里啪啦放鞭炮。”新年的好处就在于能穿新衣戴新帽。但当人们天天都能穿新衣戴新帽了,鞭炮也被视为陈规陋习而遭到革除,过年,还有什么好处能让人牵肠挂肚的呢?过去的孩子曾天真地梦想,要是能天天过年,那该多好?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天天像过年一样生活了,却突然发现:这年让人不知道该怎么过了。这种困惑,肯定是时下许多中国人普遍具有的。对于中国人,过年正在逐渐丧失其固有的意义,那么,正是否意味着,在21世纪初,当我们终于走出匮乏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将进入另外一种匮乏,即节日的缺失;我们的生活将从此不再有对那种披红挂虑、花枝招展的节日的祈盼与等待,我们的日子将再也没有铺垫与盼望,高潮与结局,岁月成了冗长单调的平铺直叙。这是否就是人们说的“后现代”状况——没有中心也没有界限,没有了轮回,没有了命运,没有了时间感和历史感?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杞人忧天,西方世界不是早就进入过剩社会了吗?但人家仍在过节,而且过得热火朝天,什么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狂欢节、愚人节等等。问题就在这里,西方的节日大多是宗教节日,即使不是宗教节日,也有浓厚的精神旨趣,而中国的节日却纯粹是物质性的,其主题就是吃,每一个中国节日都是围绕着吃展开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清明吃鸡蛋、七月七吃豆子、过年自然也不例外,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年糕。中国的节日也祭神拜佛,但求神的目的仍是为了吃。春节作为最重要的节日,祭的就是管伙食的神——灶王爷。中国人尝尽了挨饿的滋味,因而难得在过节的时候吃个肚儿圆圆,四角朝天。
中国的节日用一个“吃”字就可了得,它缺乏像西方节日那种宗教精神的灌注,因此,当中国人终于不再为吃不饱肚子而发愁,甚至连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都吃腻了的时候,过年,还有什么意思呢?春节,作为一种丰衣足食的庆典,最终将从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最后,只剩下月份牌上那印成红色的一页,像从悠悠岁月中无意飘坠的一片残红,还在年复一年地提醒人们:
哦,又是一年…… 

  文章来源:中国学术论坛 2005-07-25 22:22:5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红艳]农民姚三信的“年货日记”
下一条: ·CCTV:春节影像志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