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云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踪:铜鼓舞
  作者:李国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06 | 点击数:11001
 
 

  

铜鼓是山寨中几代人血脉相连的重要象征。记者 杨海冬/摄

 

  2003年前的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文山州富宁县板仑乡一带彝族白倮人都会举办“跳宫节”。每个村委会都会分成小组,杀猪宰牛,大摆宴席,童叟妇孺数百人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围着金竹跳起热闹的铜鼓舞。而今,“跳宫节”已经停办了五年,铜鼓舞那种足以让人心跳加速、心情亢奋的旋律,彝族同胞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   

  今年5月10日(农历四月初六),记者赶在“跳宫节”前来到距富宁县城60多公里的板仑乡龙洋村委会,因为记者的到访,村里响起了叮咚叮咚的铜鼓声,板仑乡龙洋村委会的数百户人家已足有5年没有听到这个声音了。19岁的姑娘黄秀英一溜烟跑回家,换了一身新装,跳进了舞池。

  村里84岁的老人黄炳林,与20多个村民坐在舞池边,嘴上叼着烟斗,脚上穿着陈旧的解放鞋,随着铜鼓的节奏,一边点头看舞蹈,一边喃喃自语:“好久没有看到我们的舞蹈了,要是没有记者来的话,怕是还看不到。”

  村民们在跳、在欣赏的舞蹈就是铜鼓舞,它维系着彝族白倮人数百年的“跳宫节”传统,一般只在举办“跳宫节”或者丧葬、盖新房的时候,村民们才会跳起这种具有浓重仪式性质的舞蹈。2006年6月,铜鼓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龙洋村委会里跳了几十年铜鼓舞的黄正武,成为了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者到访时他没在家,龙洋村委会支书黄永成骑着摩托车,载着我们在全村寻找黄正武。

  村里人说,今年64岁的黄正武老人,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他喜欢喝酒,在哪里醉了就在哪里睡,经常夜不归宿,令人担忧。

  铜鼓舞源起战争

铜鼓舞传承人黄正武。记者 杨海冬/摄

  骑着摩托从村委会的办公室出发,一边走,黄永成一边讲述铜鼓舞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彝族支系白倮人在宫头(寨主)、宫主(寨主之妻)的带领下,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居住的地区物产丰富,人们散居在各地,平时的集会信号便是铜鼓。

  物产丰富的白倮地区遭遇侵略,白倮山寨失陷了,首领带着寨民四处逃难,为了收复失地,宫头下令族人在山谷中打好埋伏。宫头只身下山,准备引敌军进入包围圈。骁勇善战的宫头在敌人快进入包围圈时体力不支,不得不躲进一蓬金竹里。看不到宫头的追兵以为宫头已进山中,冒失进入了包围圈。这时,只听得铜鼓阵阵,白倮人奋勇杀敌,夺回了家园。

  还有一说是,战乱中白倮人一个个英勇战死,只剩下了宫头和几个家丁。千钧一发之际,幸存的人躲到了大山中一个茂密的竹林里,手握兵器,昂首挺胸,只等与追兵同归于尽。

  唰、唰、唰……一阵响过,精疲力尽的追兵隔着竹林看到了宫头,心想,宫头依然坦然在此镇守,后面不知还有多少埋伏,穷寇莫追,快撤!追兵于是撤走了。

  两个故事的结局都是因为竹子,彝族同胞的白倮支系得以繁衍生息,从此之后,他们视竹子为保护神,对其爱护有加。为纪念那段战争,每年,板仑乡一带彝族居住的村村寨寨都会举行“跳宫节”,围着一簇金竹翩翩起舞,当中便有铜鼓舞。

  讲完这个故事,载着我们的摩托车已经到了龙洋村委会的另一个小组者归,黄永成担心故事讲得不够准确,特意带记者拜访了村中84岁的老者黄炳林,不会讲汉语的老人又讲了一遍,黄永成在一旁翻译,“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好几代人。”

  从黄炳林口中,记者了解到,铜鼓舞的伴奏铜鼓,早在战乱时期已是彝族部落的战鼓,散居的彝人们只要听见铜鼓声,无论身在何处,都会不由自主集中到一处,时间久远,便成一种习惯,像血液一般流淌在彝族人民的心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彩龙中国:2008-07-07 12:00:4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听专家讲婺文化的底蕴与传承
下一条: ·BMW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杨吉然 杨秋香]云南西部“指路碑”文化考
·[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
·[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