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叶涛]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
  作者:叶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9 | 点击数:39866
 

 

3、民间仙姑

 

山东沿海的渔民中,至今还流传着一些与海洋航行、渔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仙姑的传说,这些仙姑的传说中,有部分情节与天后的事迹相仿。当地渔民把这些仙姑当作海神来信奉,有的地方还立庙定期举行祭祀活动。

威海市环翠区望岛村的西面,有一座被当地群众称为"仙姑顶"的山峰,山顶有一座仙姑庙,里面供奉着一位民间仙姑。仙姑庙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1992年又重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关于庙内奉祀的仙姑,在残存的宋碑中称其为郭仙姑,有人还认为仙姑就是麻姑。

关于仙姑顶的仙姑,当地有两则传说,其中一则传说讲的是仙姑知恩图报,点明了在仙姑顶立庙的原因;另一则传说是这样的:

传说,辽国人在海中迷失了方向。在迷茫之中,突然,有一灵光在仙姑顶显现,指引他们找到了生路。他们回国以后,将这一奇迹大为宣传,被国王所知晓,又派他们来仙姑顶祭祀仙姑,同时为国王和王后祈福,并立碑纪念。

这个传说中,灵光显现仙姑顶、使辽国人走出险境的细节,非常类似于天后娘娘传说中送灯的情节。仙姑顶附近的村庄多近海,有许多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天后信仰理应存在。只是仙姑庙记载的仙姑姓郭,其姓氏与天后相差很大;另外,如果仙姑庙供奉天后,应该有明确记载,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语焉不详。因此,笔者认为该仙姑应该是来自民间的地方神,与天后无关。

同类的民间传说在即墨市田横镇也有流传,田横镇流传的是孙仙姑的传说。下面记述的,是笔者在田横镇山南村采集到的孙仙姑的传说(讲述人为山南村村民、山小学教师刘永寿的母亲,今年78岁):

孙仙姑是本县王村人,自小订婚后,没过门男人就死了。她收拾收拾衣服就到婆家去了,她的婆家在王村马家,后来她上吊死了。后来在栲栳湾(田横镇周戈庄外的海湾)救了南方的船,她给人家说她是孙仙姑,她家在王村,她爹叫什么,家住在村的哪里。南船获救以后,就来王村打听,真有这个人,就修了个庙。前两年,又听说孙仙姑救了海阳的船,人家就在皇山的庙里给仙姑塑了个像。

孙仙姑是田横镇周戈庄祭海时祭祀的五个神灵之一,以下是周戈庄流传的孙仙姑传说:

仙姑姓孙,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于距周戈庄不远的王村,1941年去世,生前是一未婚的姑娘。传说孙姑娘生前聪慧善良,乐于助人。她死去的那年,一大渔船将遇海难的前夜,船老大梦见孙姑娘指点迷津。梦醒后,按孙姑娘所说避开了海难。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当地渔民便将孙姑娘奉为保护渔民舟子安全的仙姑。

威海市刘公岛刘公、刘母的传说也属于这类仙姑传说:

相传,在数百年前,有一南方商船在狂风恶浪中遇险。船上的人奋力挣扎,精疲力尽,无奈,只能听天由命了。突然有人发现前方有火光,全船人欣喜若狂,拼命划船,火光越来越亮,人们终于看清在一座海岛的峭壁上有个人影,手里摇动着灯火。船终于靠岸了,船民们扑向岸边,栽倒在沙滩上。一位银发老人急忙将他们救起,并安排他们休息,一位面孔和善的老妇人给他们做了饭食。在两位老人的照料下,船民们很快恢复了体力。风暴过后,商船准备启航,老人又送来了米面。船民们过意不去,当他们带着礼品去答谢时,两位老人却不见了。后来,凡是过往船民海上遇险,都得到两位老人的救助、救济和指航。人们尊称两位慈善的老人为刘公、刘母。若干年后,船民和岛上百姓为纪念善心的老人,在岛中部阳坡上建造了一座祠庙(即现在的"刘公祠")依照人们的回忆,在庙内塑了刘公、刘母像。此后来往的船民和岛上的百姓纷纷到祠庙祈祷祭拜。

民间仙姑传说中主角──郭仙姑、刘仙姑或刘公、刘母,虽然是传说人物,或者虽然有真人作为依据,但其主要事迹却是后人附会上的。这些仙姑,在渔民心目中的作用是和龙王、天后一样的作用:救助危难,保佑平安。以笔者的推测,在这些仙姑传说中,很可能保留着山东沿海渔民比较早的海神信仰的成分,这种信仰有的可能要早于天后信仰,有的在当地渔民信仰中所占的比重要大大高于天后。如果我们继续搜集同类传说,并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可能对山东沿海渔民的信仰会有新的认识。这些仙姑与天后之间的关系如何,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4、鲸鱼与海鳖

山东沿海渔民还把鲸鱼和海鳖当作海神来祭祀,这是把海生动物作为海神崇拜的信仰现象。

山东沿海渔民称鲸鱼为"赶鱼郎",有的地区还称其为"老赵""老人家"。称鲸鱼为"老赵",是因为鲸鱼能给渔民带来收获,类似于遇到了财神。山东民间信仰的财神中有一位是赵公明,"老赵"的称呼便是从赵公明而来。称鲸鱼为"老人家"则是一种比较亲近的称呼。把鲸鱼叫做"赶鱼郎",这种称呼非常形象。因为鲸鱼在海中追食鱼群,渔民随其后撒网,一定会获得丰收。长岛渔民中流行着这样的歌谣:"赶鱼郎,黑又光,帮助我们找渔场。""赶鱼郎,四面窜,当央撒网鱼满船。"

山东沿海渔民把见到鲸鱼称为"龙兵过""过龙兵"。按照荣成渔民的说法,过龙兵时,走在最前面的是押解粮草的先锋官──对虾,它所押解的是成群的黄花鱼和鲩鱼;先锋官后面充当仪仗的是对子鱼,仪仗队后面是夜叉,龙王坐着由十匹海马拉着的珊瑚车,鳖丞相在车左边,车两边就是各四条大鲸鱼,俗称炮手,由它鸣炮前进。渔民在海里捕捞作业时,遇到龙兵过,都要停止作业,举行祭祀仪式。

荣成的渔民在海里作业时最崇敬海鳖。据说,海鳖善于变化,能够给人以祸福。所以,渔民作业时允许捕捞海龟,但万万不能得罪海鳖。渔民说它有时爬到网上,看似只有碗口大,可是下水后眨眼就变得比碾盘还大。凡见到海鳖,不仅要烧香烧纸,还要磕头祷告。海上作业的人都忌讳说鳖,叫它"老人家""老帅""老爷子"。有些习惯也由它而来,如渔船下锚时,首先要高叫一声:"────了!"喊过之后,稍停片刻再将锚掀进海里,据说就是怕伤着海鳖,叫它避一避。

除上述海神之外,在山东沿海,还把一些与海洋有关的历史英雄人物,如秦始皇(他曾三次东巡,三次都来到山东东部沿海,荣成建有始皇庙,烟台芝罘岛阳主祠民间也称为"秦始皇庙")、藤将军(清代率水军剿灭海贼的将军)、邓将军(甲午中日海战中殉国的邓世昌)等,也被渔民当作实际上的海神来供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雅俗簃——叶涛的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乌丙安]佛教文化遗产的民俗美学价值
下一条: ·[葛兆光]经典中的和生活中的──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
   相关链接
·[毕雪飞]寄寓神威:日本八幡信仰的多重面相·[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王雅静]八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与变异
·[王小萌]煤业兴衰与窑神信仰:京西煤炭资源对地方社会生活的塑造·[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敏琪]连台本戏《济公活佛》与近代民间济公信仰·[王辉]云冈石窟区域民众信仰口述史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