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成伯清]叙事与社会学
  作者:成伯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8 | 点击数:29783
 
时间与叙事
 
前面提到叙事非常注重人类体验的时间性。确实,时间是人类体验中的基本维度。“其他事物只是存在于时间之中,惟有人类拥有感受生命的联系性(connectedness)并寻求其之统一性的能力”(Vanhoozer语,转引自Polkinghorne19957)我们通过时间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我们是在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中理解我们的体验。
 
“那末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奥古斯丁,1994242)。奥古斯丁的这种感觉,应该说,至今仍然可以引起我们的共鸣。社会学尽管对时间的制度性安排,有了不少研究,但是我们每个人对于时间的体验,或者我们对于时间性世界的体验,其实还是通过各种叙事来理解和表述的。已有的时间社会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凝固化的时间模式的特性(Zerubavel19811982),但是,对于那种在我们的指间和心头流淌而去的时间,除了叙事,还有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呢?
 
保罗·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着重探讨了人类的时间体验和叙事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人类存在的时间性与叙述故事活动的并存,绝非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具有超文化性的必然。通过叙事,时间性变得可以理解和表达。叙事是时间体验的一种条件(Ricoeur1988)。或者说,故事是人类特有的生命联系性体验的语言表达。
 
时钟和日历是根据瞬间的延续来测量时间。但是人类的实际体验,其实是于现在意识到过去和未来。正如奥古斯丁所说,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确当(奥古斯丁,1994247)。有时,我们感觉时间是浑然的一个整体。而有时,当我们后悔过去或者惧怕未来时,时间又是错乱的。
 
不唯如此,社会学之关注时间和叙事,还可以改变社会学中一些潜在的阻碍我们把握人类体验的假设。我们知道,叙事的复兴应该说在历史社会学领域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卢晖临,2001)。而不少历史社会学家的旨趣,并不满足于社会学的一门分枝学科的勃兴,他们所要推动的,是一种“历史转向”(historic turn)(McDonald1996)。这种转向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社会学更能处理人类体验中的时间维度。塞维尔(Sewell1996)就指出,在历史社会学中至少有三种对待时间的取向,他分别命名为目的论的时间观、实验性的时间观和事件性的时间观。
 
目的论的时间观在社会学中由来已久,19世纪的社会学奠基人中,无论孔德、马克思、滕尼斯,还是迪尔凯姆,都视历史为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展开——从宗教的、玄学的到科学的时代,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对于他们来说,历史为超越历史的客观规律所支配。当然,这种进步的宏大叙事,在社会学中越来越受到怀疑,但是各种发生了微妙变化的目的论,依然潜伏于不少的社会学论著之中。对于历史的目的论解释,通常不是将历史事件归结于构成历史事件的行动和反应,也不将之归结为制约行动和反应的具体条件,而是认为一种莫名的力量推动着历史走向未来的状态。在塞维尔看来,整个现代化学派就立足于这种目的论时间性的假设之上。被他称为“社会天文学家”的世界体系理论的倡导者沃勒斯坦,也落入了这种目的论谬误的窠臼。
 
而实验性时间观的典型代表,则是撰写了《国家和社会革命》的斯科奇波(Skocpol)。这本著作非常成功,曾被列为近25年来社会学中影响最大的十本书之首(Goodwin1996)。在该书中,斯科奇波运用准实验的比较归纳方法,研究了发生社会革命的必要因素。但从严格的实验方法来看,她的结论所依赖的案例,并不能满足对等(equivalence)和独立(independence)的要求。所以,在就这些例证做出一般性概括时,不免就有“冻结”(freezing)和“折断”(fracturing)历史的嫌疑,即把现代世界中的重大革命看做是孤立的,而不是把它们历史性地联系起来。因而,塞维尔认为,斯科奇波著作的魅力,不在严格验证了抽象的概括,而在成功地叙述了一系列伟大的事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2008-09-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何明]文化持有者的“单音位”文化撰写模式
下一条: ·[高丙中]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关链接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温小兴]祖先、烈士与家国:瑞金新谱的红色文化书写·[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