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成伯清]叙事与社会学
  作者:成伯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8 | 点击数:28421
 
对于第五种叙事,即集体故事,利查生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是指关于那些在文化故事中被迫沉默或被边缘化的人的叙事。集体故事通过讲述属于特定社会类型的个体的体验,来展示个体的故事,而不是讲述特定个体的故事或者简单地重复文化故事。据利查生的观点,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这种集体故事。有些集体故事起源于社会运动,比如民权运动,它们抵制有关特定人群的文化叙事,而讲述不同的故事。但也有一些集体故事,是关于那些没有组织起来的人的,比如关于“新型另类女人”的故事,它们从“单身”女人的视角来讲述。在这种集体故事中,单身女人不再是婚姻情节中的坏人,专门同其他女人为了一个男人的眷恋而争斗。相反,她是自己的故事的主角,同陈旧的文化情节而斗争,为妇女的经济和情感的独立而战斗。类似地,还有癌症幸存者的故事,受虐待的儿童的故事,酗酒者的故事,离家出走者的故事,离婚的故事。尽管这种叙事是关于一种特定类型的人的,但是个体对这种故事的反应是“这就是我的故事。并不只有我才这样”。
 
最为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故事起到转换作用的可能性。在个体层面,人们通过现有的故事来理解自己的生活,并让他们的生活适合现有的故事。人们通过故事而生存。如果现有的叙事限制、破坏了实际的生活,或者与之相矛盾,那么人们的生活也将受到限制,并难以获得合法性。偏离标准的文化情节的集体故事,提供了新的叙事,而听从它们可以为重新谋划自己的生活提供理由。新叙事提供了新的生活模式。在核心文化层面,也存在着集体故事转变的可能性。属于一种特定类型的人们,可以形成“类意识”,通过讲述集体故事可以激励其他类型的成员。为了获得社会认同,人们不必彼此相识。通过将具有相同体验的人在情感上联结起来,集体故事可以克服当代社会中的某些孤立和异化。
 
有关社会认同、社会目标和社会转型的公共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科学语言构成的。这在现代社会中是无可回避的事实。正如吉登斯的“双重诠释”概念所指出的,现代人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越来越依赖于专家的见解。所以,问题在于,社会科学应该为公共话语提供怎样的表征和修辞,以及它们的后果如何。长期以来,逻辑-科学的范式主导了公共话语。那么,如果将叙事视为一种获取知识和表征现实的方式,又将如何呢?根据利查生的观点,如果社会学者自觉地注意叙事结构,那么将能更好地增强个体的力量,解放公共话语,支持社会改造计划。
 
人们通常都是根据特定的事件以及事件的序列来理解生活的。大多数人并不会明确说出诸如种族、性别、阶级之类的社会学范畴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生活,也不会根据诸如人口变动、经济转型或者妇女运动之类的宏大历史过程如何影响了他们。唯有少数伟人,自视为历史舞台上的演员,才会在更大的和历史的背景下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不过,也正如米尔斯所言,有关社会背景的知识,可让人们理解自身的体验,并衡量自身的命运。这是“社会学想象力”的允诺。社会学者所能做的,就是给沉默的人们发出声音,通过讲述他们的集体故事将他们呈现为历史的行动者。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讲述别人的集体故事时,社会学者的权威和特权的问题。叙事解释意味着作者为他人说话的声音。当然,如果遏制社会学者的声音,不仅是拒绝社会学洞见的价值,而且也预存了对于本质和本真的假设,仿佛存在着没有解释的事实。这不仅在哲学上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反而可能导致一种学术的装腔作势。应该承认,对于代他人表达的问题,并没有最终的解决,也不可能有替代的方案。关键是意识到,叙事同任何具有意图的行为一样,是一个道德责任的场所。这也就是为什么赛德曼主张,社会理论应该是一种带有道德意图的叙事。还有,表征领域向来就是一个斗争的场域。任何叙事都有实践-伦理的相关性。根本还在于社会学者如何利用自己的技能和特权为弱势群体声张。而讲述集体故事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揭示个人的麻烦其实就是公共的问题,并从而激发集体认同和寻求集体的解决。事实上,故事的改变远不止是理论的改变,因为这同时可能导致政治上的改变。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布鲁纳的研究中所揭示的。利查生更加直接,宣称:“科学乃隐喻之子,而隐喻则是政治之子”(Richardson1990)。
 
在社会科学的书写中未能成功地予以排除的东西,极有可能是这门学科的非常适当的途径和主题。将叙事边缘化,或许可以为地位稳固的社会学精英的政治利益服务,但并不能为社会学或社会贡献什么。叙事是最好的理解人类体验的方式,因为这是人类理解他们自身生活的方式。这是最接近人类体验的方式,从而也最不可能错误表达人类的体验。所以,“如果我们希望理解人类最深层最普遍的体验,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工作忠实于人们活生生的体验,如果我们希望在诗意和科学之间取得一种统一,或者如果我们希望我们利用自己的特权和技能为我们所研究的人增强力量,那么我们就应当重视叙事”Richardson199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2008-09-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何明]文化持有者的“单音位”文化撰写模式
下一条: ·[高丙中]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关链接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温小兴]祖先、烈士与家国:瑞金新谱的红色文化书写·[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宋娟 王雨蒙]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游宦四方的民俗书写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林海聪]鱼腥草的图文书写与本草知识建构·[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