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安德明]万物有灵与人兽分开——猿猴抢婚故事的文化史意义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1-12 | 点击数:26450
 

 

  注 释:

  [1] 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型式》,《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下,第351页。

  [2] 成金:《民间故事集粹》,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年版,第54~55页(引文前带有“——”者,表示引文有删节,下同。)

  [3] 载兴城县文化馆:《兴城民间故事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86~387页。

  [4] 参看叶德均:《猴娃娘型故事略论》,《民俗》周刊第1卷第2期(1937年1月),第189~191页;〔日本〕直江广治:《中国民俗文化》,王建朗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1页。

  [5] 晋·张华:《博物志》,“诸子百家丛书”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3页。

  [6] 原文参看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629~3631页。

  [7] 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页 。

  [8] 这种推测,从某些有关原始民族的报告中可以得到证实:一些晚进民族的人们,正是由于猴的智慧而崇拜这种动物的——参看:〔英〕爱德华·泰勒(E.B.Tylor):《原始文化》(Primative Culture),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73页。

  [9] 《门米间扎节》(节选),陶立璠等:《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人类起源篇》,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内部资料),第147~151页。

  [10] 《猴变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羌族故事集》内部资料本(上),1988年,第24页。

  [11] 《人的由来》,古德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下,第672页。

  [12] 李子贤:《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154页。

  [13] 参看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9~283页。

  [14] 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黎族民间故事选》,内部资料本,第66~67页。

  [15]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羌族故事集》内部资料本(上),1988年,第143~144页。

  [16] 参看[日本]伊藤清司:《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刘晔原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17]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645页。

  [18] 《常遇春祭江》,尹泽演唱、范金荣采录:《尹泽故事集》,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编,第22~23页。

  [19] 钟敬文:《老獭稚传说的发生地》,《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36~138页。

  [20] 《猿猴娶姣女》,王玉奎:《中国属相大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8~347页。这一传说可以看作猿猴抢婚故事较后期的发展形态,其中的猿猴不是通过抢夺的手段,而是以婚约等方式达到与人间女子的婚配,猿猴身上的人性明显多于兽性,故事中所反映的观念也比较复杂。类似的故事还可参看《太平广记》卷445“孙恪”条所引《传奇》及卷446“焦封”条所引《潇湘录》,它们分别讲述了猿和猩猩变化为人,同人类婚配生儿育女的故事,不过其中的猿和猩猩是变化为美女,与之婚配的人类是男子——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638~3641页、第3649~3650页。这类故事的结尾,一律是人兽结合的婚姻由于各种原因而被中止,猿、猴或猩猩最终都是离开了人间社会,回归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之中。于是,人兽分开与两个世界分立的宇宙秩序也得到了恢复和维护。

  [21]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47页。

  [22] 骆坤琪《峨眉山猴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77页。

  [23] 参看叶德均:《猴娃娘型故事略论》,《民俗》周刊第1卷第2期(1937年1月),第200~202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安德明]从农事禳灾看民间信仰中的地方神
下一条: ·[王晓葵]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
   相关链接
·[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李冬]《达古达楞格莱标》史诗的民族文化解读
·[徐永安]人类学视域下“老人自死”习俗的信仰本质及其文化价值·[舒燕]论猿猴抢婚故事的演变
·[张智华]中国文学中精灵形象的演变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