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安德明]万物有灵与人兽分开——猿猴抢婚故事的文化史意义
  作者:安德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1-12 | 点击数:26451
 

 

  


  那么,这类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史内涵呢?

  在猿猴抢婚类的故事中,实际上体现着远古文化的遗韵与后世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的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从这类传说中看到动物崇拜观念的痕迹。动物崇拜观念是人类生活早期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文化现象。处于幼年时期的人类,由于受“万物有灵”这一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的影响,对与自己有较多接触的各种动物,大都因其所具有的独特能力而产生了崇拜。猴是一种早于人类出现的动物,而在人类诞生的初期,就与这种动物接触密切。猴所具有的灵巧、机智、与人类相近的形貌以及旺盛的生殖力,都有可能引起人特别的注意并进而形成对它的崇拜。[⑧]在许多民族中,都流传着大量与猴相关的人类起源神话,这些神话,即是猴崇拜观念影响下的产物。它们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讲的是猴子变化形成了人类。例如,彝族创世史诗《门米间扎节》中讲道,最初世上没有人,没有粮食、牲畜,也没有火。陆地上长满了树林,有鸟雀、老虎、豹子等各种动物,还有许多住在大树上的猴子。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猴子逐渐学会了辨别果实的甘苦、使用石器、取火、熟食、做衣衫、种庄稼等,逐渐变成了人。[⑨]羌族神话《猴变人》则讲:猴人一身长满了毛,他是木巴(天爷)制的人,聪明、气力大,经常整那些野兽,山林里头的野兽都怕他。后来野兽们得知他又做出了弓箭,更加害怕,就一齐跑去捉住他,要把他撕来吃了。天上的木巴知道了这事,告诉野物,猴人是人种,它们只可以拔他的毛,不能伤他的身体。野物们就你扯一撮我扯一撮,把猴人的毛拔光了,从此,猴人变成了现在的人。[⑩]

  另外一种神话,讲的是猴子孕育人类的故事。其中的猴子不是直接变化为人,而是通过与某个人(神)或某个精灵乃至妖魔婚配,而孕育了人类。这类神话最为典型和著名的例证来自藏族。在藏族的《西藏王统记》等藏文文献中,即记载了由观世音菩萨点化的一只猕猴与岩洞女妖婚配生育人类的神话。今天,这类神话也仍然在民间口头流传着。[11]流传在四川汶川地区的羌族神话《木姐珠和冉必娃》,也讲述了类似的内容:天神木巴的女儿木姐珠,来到地上的溪水边漂麻布时,与地上的公猴冉必娃邂逅并产生了爱情。之后,冉必娃随木姐珠到天上向天神木巴求婚。木巴见冉必娃是一只猴子,便不答应。由于木姐珠苦苦哀求,木巴才答应先以难题考验冉必娃。在木姐珠及风神的帮助下,冉必娃顺利地通过了种种难题考验,并变成了一个英俊的男子,终于得到木巴的允许,与木姐珠成亲并返回大地,孕育了人类。[12]

  这两种神话中,猴子无论是变化为人,还是孕生人类,其始祖神身份都是十分鲜明的:它们都被看作是人类的祖先。

  把人类的起源视为同某种动物有直接关系,是许多民族神话中常见的内容。例如,怒族蜂氏族的神话讲其始祖母是由蜂所变;怒族蛇氏族及傈僳族蛇氏族神话均讲他们是蛇和一个女子的后代;台湾排湾族神话讲他们的祖先是由灵蛇所生;苗、瑶神话讲其族为高辛帝女与狗(盘瓠)婚配生育繁衍而来;白族勒墨人虎氏族神话讲该族是某女子与一只雄虎婚配后生育的后代;突厥神话讲其各族均是一个男子与母狼婚配生育的后代;广西彝族则认为他们是一个单身汉和一只母狐狸的后代……等等。[13]这类动物始祖神话产生的原因,究其根本,都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观念有关,它们是各个民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对与各自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的崇拜观念的反映,在这样的观念中,人和动物是可以自由婚配、甚至可以生育后代的。

  猿猴抢婚故事中人兽婚配的内容,显然也体现着类似观念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的程度及神圣性同神话相比有所减弱而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安德明]从农事禳灾看民间信仰中的地方神
下一条: ·[王晓葵]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
   相关链接
·[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李冬]《达古达楞格莱标》史诗的民族文化解读
·[徐永安]人类学视域下“老人自死”习俗的信仰本质及其文化价值·[舒燕]论猿猴抢婚故事的演变
·[张智华]中国文学中精灵形象的演变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