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赵志忠]新与旧:满族的历史定位
  作者:赵志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09 | 点击数:16493
 
在云南省昆明市波罗村完家巷也有女真人的后裔。据专家们调查、考证,他们应该是金朝皇帝太祖阿骨打的后裔,应姓“完颜”,用汉字后省略为“完”。在他们附近的“完家山”上还保留有自己的祖坟,并比较完好。祖坟共有一大三小四座。最大的一座墓碑上有“完氏一世祖之墓”和“大清道光元年孟冬月”字样。其他几座坟也有墓碑和文字。至今,完氏家族的老人还保留有一份九代人的家谱。以前,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是女真人的后裔,有的学者甚至曾认为他们是蒙古人。近来才有专家考证,得出了他们为女真人后裔的结论。文章最后说“在云南,只要敢肯定过去曾经姓过完颜,或老祖宗留下话曾姓过完颜,都应属女真人的后裔,在今天即应属满族”。
福建省现在仍然有满族,人口大约7千余人,主要居住在福州、泉州。其中一部分女真后裔曾渡海到台湾居住,至今仍有后人。这些满族共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康熙年间清朝派往福州的八旗驻防人员,另一部分则是元代末年从北方徙居泉州的女真人的后裔。泉州女真后裔是女真完颜部的后代,也就是金代的皇族,其一世祖先为宗翰。宗翰(10791136),本名粘没喝,汉语讹为粘罕,国相撒改之长子,与阿骨打是侄叔关系。他“内能谋国,外能谋敌”,是金国的开国大元帅,在金国据有显赫的地位。后因宗室人日益增多,为显宗室之正统地位,遂以本名中“粘”字为姓,其后代均以“粘”字为姓。元末时期,粘氏后人博温察尔为避战乱,从山西举家南下,居晋江的永宁(今属石狮市),并尊宗翰为一世祖。后来,他们又分住晋江粘厝埔、深沪、山柄、泉州市区、台湾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直到今天,这些女真人后裔仍然藏有《浔江粘氏族谱》、《粘氏皆山家谱》、《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及《浔江粘氏世系纪略》等重要文献。②同时,他们还保留了晋江闽台满族粘氏大宗祠、满族粘氏始祖完颜博温察尔之墓。也就是说,不仅在远离东北的福建有女真(满族)人,就连国外也有女真(满族)人,而且源远流长。
以上的几个例子说明,金代虽然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但其后裔仍然存在,他们仍然有一定的民族情结。这些人与满族有着血肉联系,因此他们今天所认定的民族只有满族。所以我们说,不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看,满族与其先人是一脉相承的。满族的直系祖先就是女真人,在文化上他们是同根同源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两个民族,什么“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及其先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虽然有不同的称谓,但他们仍然是一个民族。这些不同历史称谓,并没有改变这个民族的本质。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信息中心:2008-9-8

上一条: ·[萧放]历史民俗学与钟敬文的学术贡献
下一条: ·[日]中川忠英 编著:《清俗纪闻》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
·[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陈华泽]满族春祭的新形态 ——以沈阳市静安村祭神祭天典礼为例
·讣闻 | 富育光同志逝世·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杨玉莹]满族蛤蟆儿子型故事研究
·[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庞晓梅]格列宾希科夫和他的满语、民族志与萨满教研究
·[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
·[韩雷 王铁军]精刀漫剪绘关东:乌拉满族赫舍里氏剪刻纸艺术·[高荷红]“嘴茬子”与“笔头子”:基于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的建档研究
·[吴凤玲]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