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西秦戏从田间唱到全国 学者:流传至今较为罕见
  作者:陈欣欣 南小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15 | 点击数:7890
 

   西秦戏,地方稀有剧种如何走向全国舞台?

 
  夕阳的余晖洒满街头巷道,穿过热闹的集市,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汕尾海丰县城中心的北门社区,见到了入驻演出的海丰县西秦戏剧团。
 
  戏台就搭在社区的老年大学旁,台边的电子屏上显示着当晚演出的剧目《马援伏波》。就在今年6月,这部剧获得了2019年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成为全省62部获奖作品中唯一一部县级剧团作品。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进行专项部署。曲艺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推动曲艺传承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繁荣文艺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西秦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3年过去了,这一地方稀有剧种不但“活”了下来,还从田间地头唱到了全国舞台。专家认为,像西秦戏这种北方戏曲传入南方,还得以流传至今的现象是较为罕见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西秦戏的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唱腔雄浑激昂,道白铿锵有力,非常适合演像《马援伏波》这样充满家国情怀的历史大戏。
 
  传入:北方戏曲传入南方流传至今较为罕见
 
  距离好戏上演还有一个半小时,观众们陆续涌入,大多是住在附近的老人,也有一些年轻的面孔,戏台前的200张塑料椅子陆续有人落座,演员们在后台紧锣密鼓地化妆、换戏服、戴头饰。
 
  剧团要在社区连演5天,一天演5个小时,从晚上7时多到12时多,为了庆贺仙圣公诞。“戏是用于祝祷,也能娱乐百姓。”西秦戏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团长吕维平介绍。
 
  汕尾地区供奉的神祗众多,不同社区、村庄不尽相同,在北门社区,人们信奉仙圣公,每年都会在仙圣公诞辰时请剧团演戏庆祝。汕尾的3个稀有剧种:白字戏、正字戏和西秦戏的演出都与这类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祭祀活动中唱戏的传统,为这些剧种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老乐手吴焕如说。
 
  《广东戏曲简史》一书中记载,广东地方戏曲基本上是由外来剧种与广东的地方语言、民间艺术、人民生活相融合的产物。西秦戏也不例外,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秦腔,从大西北流传到广东海陆丰,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游离于本腔、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剧种,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
 
  据《西秦戏研究》记载,上世纪50年代末,陕西秦腔剧团到广州演出,海丰西秦戏剧团的艺人们也来观摩学习,秦腔的老艺人看了西秦戏很感兴趣,认为其剧本、曲调、表演、排场以至服装,都近似30多年前的秦腔。
 
  “像这种北方戏曲传入南方,还得以流传至今的现象是较为罕见的,也正因如此,西秦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华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首聘教授刘红娟说,她曾观看过一场几乎没有观众,只为了祭祖祈福的西秦戏,她认为,很多地方戏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民俗活动,才没有被其他新兴的娱乐方式取代。
 
  没落:破旧农舍里打地铺剧团一度濒临解散
 
  “南越起烽火,外夷卷狂波……”伴随着高昂的西秦唱腔响起,蓝色幕布缓缓拉开,好戏开始了。
 
  西秦戏唱的是明清时期的“官话”,当地不少人听不懂。
 
  “听不懂并不妨碍我看,而且听的也不是戏,是演员的唱腔,演员一开口我就能判断这出戏好不好看。”70岁的老戏迷马惠如对西秦戏情有独钟,尽管西秦戏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远不如唱本地方言的白字戏。这一点从戏班数量便能看出,目前汕尾有100多个白字戏戏班,却只有一个西秦戏戏班。早在1992年,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就被原文化部称为“天下第一团”。“哪里是天下第一,明明是天下唯一。”吕维平苦笑道。
 
  2002年,吕维平刚担任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团长时,剧团的桌椅破破烂烂,演员七零八落,一年只有五六场演出,其中三场还是政府安排的。没戏演也没人演,招了20多个演员,最后只留下五六个,剧团濒临解散。
 
  2003年,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剧团开始复苏。在新的政策下,剧团重新置办行头、幕布、道具,排演新编剧目。
 
  2006年,西秦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剧团成员备受鼓舞,西秦戏再次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港澳同胞也纷纷邀请家乡的戏班演出,自此,演出场次逐年增加,2007年超过250场。
 
  为了生存,剧团一年到头都在汕尾地区和周边的农村奔波,虽然一年能演上200场,一场戏能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但除去电费、伙食和车马费等成本外,剧团成员平均一个月只能拿到两三千元的薪水。演员们为了省下住宿费,演出结束后只能在戏台附近的破旧农舍里打地铺睡。待遇低导致剧团人才流失严重,吕维平深知,长此以往,连正常的训练时间也无法保证,艺术水准会越来越低。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海丰县政府在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拨款72万元为剧团设置了18名一类事业编制人员,剧团这才有了时间和精力整理传统剧目、排练新戏。此时,一位喜爱戏曲的乡贤看在眼里,给剧团捐了30万元,这笔钱后来便被用于创作《马援伏波》。
 
  新作:老戏老演观众流失马援新剧带来希望
 
  随着演出的进行,来看戏的人也越来越多,200张塑料椅坐满后,附近的居民便从家里搬来板凳。老人们看得入神,任凭孙子孙女在一旁嬉戏打闹。
 
  《马援伏波》这出戏讲的是东汉建武年间,外夷企图造反,本可安度晚年的马援不顾夫人再三劝阻,毅然请命出征,安抚当地百姓,抗旨斩杀贪官,最终成功抵御外寇的故事。在雄浑悲壮的音乐声中,观众们仿佛跨越了千年时空,看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南越战场,窥见了马援的内心世界。
 
  “以前知道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竟不知背后的故事这样感人。”马惠如说。
 
  在剧团里呆了四十年的老乐手吴焕如深谙其中的道理,“好剧本很重要,你的剧本不好,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群众就不喜欢看。然而剧团里一直没有真正的编剧,大多是老戏老演,大家都看厌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19年8月27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传承保护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让非遗拥有更好未来
下一条: ·保护传承传统游戏需要所有人,特别是青年人采取行动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