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传承保护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让非遗拥有更好未来
  作者:郑海鸥 刘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15 | 点击数:7226
 

   随着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社会各方面对非遗的传承发展给予很大支持

 
  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不同非遗项目的保护发展还需要解答各类问题
 
  2019年是粤剧、南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格萨(斯)尔》等25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截至目前,我国有40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经过10余年,这些项目在申遗成功前后的保护传承情况如何?积累了哪些保护经验?发展还面临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到多地进行了调研。
 
  从陷于传承困境到看见发展曙光
 
  早上9时不到,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镇番茅村委会福建村的香兰织锦专业合作社内,七八名黎族妇女席地而坐,架上腰织机,五颜六色的织线在腰织机上拨动、跳跃,美丽的图案便逐渐呈现在黎锦上……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这项技艺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元代,黄道婆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再到中原推广,成为一段佳话。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清晰地记得,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外婆都有腰织机,只要农闲,她们就会坐在房前屋后织起来。腰织机由一些大大小小的木片木棍和一根带子组成,看起来并不起眼,却能织出美丽的图案,刘香兰一下就迷上了。
 
  刘香兰出生于1969年,那时候,黎锦已经逐渐没落。“织锦是我的兴趣,我没想到此后几十年里这项技艺会逐渐‘濒危’,更没想到自己会一辈子走在这条传承道路上。”到了20世纪90年代,刘香兰发现,随着老一辈的不断离去,织锦技艺也在远去……
 
  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一样,《格萨(斯)尔》、古琴艺术等一大批非遗项目也纷纷陷于传承困境。
 
  《格萨(斯)尔》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的、内容浩瀚的活态史诗传统,由我国藏族和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创造,藏族称其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作《格斯尔》。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主任苏雅拉图说,21世纪初,整个内蒙古会唱《格斯尔》的人只有七八个,传承人队伍严重萎缩。
 
  古琴艺术可考历史有3000年之久,是渊源久远并传承不绝的艺术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丁承运介绍,“据我所知,20世纪80年代,全国传承古琴的只有200多人。到了2003年左右,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申报书上全国能够熟练掌握古琴演奏的只有52人。”
 
  申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了传承之困。2008年,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格萨(斯)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项目的社会知名度大幅提升,各级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传承人也有了更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于看到了发展曙光”,刘香兰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9年9月14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千年史诗见证民族团结
下一条: ·西秦戏从田间唱到全国 学者:流传至今较为罕见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