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西秦戏从田间唱到全国 学者:流传至今较为罕见
  作者:陈欣欣 南小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15 | 点击数:5868
 
 
  《马援伏波》的剧本最早是为海南琼剧创作。编剧陈涣供职于海南省琼剧院,他告诉记者,在海南最有影响力的伏波将军有两位,一位是西汉的路博德,另一位便是东汉的马援。为了让马援心怀社稷、铁腕肃贪、靖疆爱民的历史人物形象更丰满,陈涣数易其稿,历时三年才完成剧本。在一次培训班上,供职于陕西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的导演王群,对这位同样来自陕西的马援将军的故事颇感兴趣,“我在陕西从事创作的这些年,写马援的作品几乎没有,而这部剧本故事有血有肉,令人动容。”王群说。
 
  与西秦戏的结缘则是陈涣始料未及的。当时,他在海南负责协助举办第一届闽南语戏曲交流会,一位潮剧专家发现西秦戏不在受邀之列,便叮嘱他下次一定要请西秦戏剧团来。到了第二届交流会,团长吕维平的精彩表演让陈涣印象深刻,一眼便相中他为饰演马援的最佳人选。
 
  “导演和编剧虽然不是学西秦戏出身,但各个剧种之间本身是相融相通的。我们也达成一致,必须保留西秦戏这个剧种本身的特色。”吕维平说。
 
  为此,王群和陈涣不顾路途遥远,多次从陕西、海南辗转海丰,多次讨论,力求将西秦戏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西秦戏的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唱腔雄浑激昂,道白铿锵有力,非常适合演像《马援伏波》这样充满家国情怀的历史大戏。”刘红娟认为,题材与剧种契合让《马援伏波》有了先天优势。

  练功:椅子上露一手绝活县级剧团的“绣花功”
 
  演出进行到一半时,吕维平的拿手绝活“椅子功”让坐在后排的“00后”戏迷蔡煜庚忍不住站起身来眺望。只见他双手不碰椅子,慢慢挪动脚步,让椅子的四腿轮流以一腿着地转圈,将马援悲愤无奈、痛苦挣扎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屁股好像粘在了那椅子上,功底可真好。”蔡煜庚惊叹道。
 
  为了这不到一分钟的演出效果,吕维平苦练了大半年,“椅子功主要是靠腰、臀和双腿发力,学会是一道关,如何一遍遍与椅子磨合,又是一道关。”吕维平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湛演绎的背后是异常艰苦的排练。
 
  “第一次到剧团,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号称西秦戏‘天下第一团’的剧团设施竟如此简陋,当场我就傻眼了。”王群告诉记者,当时剧团连一个像样的排练场地都没有,演员们就在狭窄的停车场用一块帆布、几根铁架支起一个简陋的大棚。排练时正值六月天,不是烈日暴晒就是狂风骤雨,雨水还曾把大棚压垮,好在没有砸伤人。
 
  因为该剧团经费有限,有些演员是兼职演出,排练完还要去干自己的营生。演员们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一些基础较差的演员白天排戏,晚上补课,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直到形成记忆。负责音乐配器和乐队指挥的陈勇铁教授,年过古稀还坚持抱病创作。就这样,在硬件缺失、人力不足的双重压力下,整个剧团上下拧成一股绳,硬是咬牙连排了57天。“剧团能存活到现在,靠的就是这股拼劲吧”,作为国家一级导演,王群排过的戏不下50部,而《马援伏波》是他排过最艰难的一部。
 
  在该剧团的精心打磨下,2017年8月6日,《马援伏波》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成功首演。同年,该剧获得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二等奖。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厅原常务副厅长杜佐祥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剧充分体现了政治性、思想性、审美性的高度统一,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范本,对挖掘文化遗产,保护濒危剧种,加强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8年,《马援伏波》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作品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登上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舞台。

  交流:赴各地演出和交流让更多人看西秦戏
 
  时长2小时10分钟的《马援伏波》,在那句荡气回肠的“马革裹尸回长安”唱腔中落下帷幕,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还有几位热情的戏迷为剧团送来饮料和水果。
 
  “每次演出结束,听到观众们的掌声,再疲惫也能一下子精神抖擞。”演员余泽锋笑着说,此时的他刚换下被汗水湿透的戏服准备卸妆,赶在凌晨两点吃一顿宵夜。常年奔波下乡送戏,早已练就了迅速换装卸妆的本领。
 
  因为家里有亲戚唱白字戏,余泽锋13岁便开始接触戏曲,后来他听到激昂雄浑的西秦戏,被这种与南方柔软唱腔截然不同的戏曲所吸引,便转而学西秦戏。“西秦戏恢弘大气,深受港澳同胞们的欢迎,在北方也有市场”。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西秦戏,海丰县西秦戏剧团除了承接大大小小的祭祀演出,还去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昆山、石家庄和香港等地演出交流。“每次外出交流,哪怕是演过很多次的戏,他们一抵达都会马不停蹄地走台排练,排练时也都是真打真摔,毫不马虎。”刘红娟说。
 
  2017年10月,《马援伏波》亮相陕西西安索菲特大剧院,参加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这是西秦戏400年后首次“回娘家”。据余泽锋回忆,演出结束时,剧院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谢幕长达十几分钟,观众反响十分热烈,一举拿下8个优秀奖。
 
  演出后第二天,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举办了座谈会。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专家们在会上就该剧的修改完善提出了许多建议,包括故事情节安排、戏剧冲突设计和演员表演等方面。
 
  “好的文艺作品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这次西安之行让我们找到了和高水平剧团之间的差距,也学到了许多表演技巧。”吕维平说。2018年8月,“西秦戏与传统粤剧联篇演出”在香港高山剧场举行,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还为西秦戏做起了宣传:“请大家认真欣赏西秦戏,里面有很多和粤剧同源的东西,他们保持得很好。我们这两个剧种的重聚,很有意义。”
 
  “全国有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你若不主动走出去,谁会认识你、发现你?”演员陈嘉明这样认为。
 
  传承:承起来更要传下去戏靠人传也要时间
 
  凌晨2时,剧团里的一群年轻演员在北门社区附近找了一家宵夜档坐了下来,40多人的剧团只有他们5个人的年龄不过30岁,陈嘉明和余泽锋便是其中两位。
 
  谈到这两位“90后”徒弟,吕维平总是止不住笑意。陈嘉明在2016年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昆曲,余泽锋则连续两届参加广东省演艺大赛获得金奖。
 
  2007年,吕维平当选西秦戏国家级传承人,他坦承,那时自己还不太理解传承的意思。“现在懂了,不光是自己承起来,还要传下去。戏靠人传,我的戏都是师父传给我的。”也正是因为这一信念,吕维平这几年除了排戏,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两个徒弟身上,“这是急不来的。我的小生戏他们已经基本能演了,但是老生戏要压得住场,则要时间来磨砺。”
 
  陈嘉明坚定地告诉记者,毕业后不会留在北京,他说,深造的初衷就是让家乡的西秦戏能够在他这一代传承下去。“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不断为西秦戏注入新鲜血液。”暑假期间,他和余泽锋一起,在海丰的一家艺术培训中心为十几个孩子上戏曲课,其中年纪最小的学员才3岁。“一节课包含有基本功、身段表演、唱腔三部分的教学,才收30来块钱,要不是离得远,我一定也把孩子送去学。”刘红娟笑着说。
 
  今年,海丰县西秦戏剧团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尝试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由剧团前辈负责传帮带,进一步壮大西秦戏的青年传承队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19年8月27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传承保护需要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让非遗拥有更好未来
下一条: ·保护传承传统游戏需要所有人,特别是青年人采取行动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