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民俗学的实践问题
  作者: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   译者:彭伟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28 | 点击数:5502
 

[作者简介]福田亚细男(福田アジオ、fukuta,ajio),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名誉教授、柳田国男記念伊那民俗学研究所所长。菅丰(菅豊、suga,yutaka),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塚原伸治(塚原伸治、tsukahara,shinji),茨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准教授。

[译者简介]彭伟文,历史民俗资料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

*本文译自《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的《课题6》部分。


  20世纪民俗学在其学科起步之时,提出“学问救世”的目标,并以“经世济民”为标榜,像宫本常一这样的实践派民俗学者辈出。此外,众多的民俗学者在学校、博物馆等文化公共机构展开与社会密切关联的活动。但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学院派向民俗学的渗透,这种实践性的目标和活动受到了轻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20世纪民俗学的21世纪化,福田氏指出了民俗学的实践的必要性。亦即恢复野的学问的精神,带着危机意识投入实践性课题,以批判精神进行问题设定的、有发言能力的民俗学。这种民俗学的实践的方向性,与新的公共民俗学也是相通的。那么,日本民俗学“实践”的具体形式又是什么样的呢?此外,对限定实践的立场性,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克服它呢?

  一、对20世纪民俗学21世纪化而言的“实践”是什么样的?

  二、恢复野的学问的精神,带着危机意识投入实践性课题,以批判精神进行问题设定,有发言能力的民俗学是什么样的?

  三、纯粹学者?御用学者?政治家?地方的实践家(practitioner)?

  四、与其他学问相比较,特殊的研究者属性和多样性,对学院派民俗学而言是负面的,但是反过来从与社会的关联性方面看,会不会是正面的?

  五、这会不会正是民俗学在21世纪所具有的可能性的方向之一呢?

  六、是否有必要在认识、理解其多样的立场性和其任务所带来的差异的同时,克服相互间的差异?

  七、如果说20世纪民俗学后半期的学院派化是学院派民俗学的学术主导权集中化、独占化的过程,应该也不为过。但是,现在是否应该对多样的立场共同谋划,共同发言,共同实践的学问——现代民俗学,以及支撑它的机构(学会)进行再建构呢?

  八、那么,这种提高实践性的民俗学,仅靠对20世纪民俗学进行小修正是否已经无法实现呢?

  失去实践性的民俗学

  菅:20世纪民俗学在其起步之时,提出学问救世的目标,标榜经世济民,宫本常一这样的实践派民俗学者辈出。此外,众多民俗学者在学校、博物馆等文化公共机构展开与社会密切关联的活动。但是,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学院派向民俗学的渗透,实践目标和活动受到了轻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推进20世纪民俗学的21世纪化,福田先生指出了民俗学的实践的必要性。在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中,也从多个方面提到了实践的问题。福田先生主张,民俗学必须恢复“野的学问”的精神,带着危机意识投入实践性课题,以批判精神进行问题设定,能够对社会发言。这种民俗学的实践的方向性,与“公共民俗学”(这是我所关心的方向)的根底是相通的。那么,福田先生所主张的日本民俗学的实践性,它的具体形式是什么样的呢?另外,对限定实践的立场性,我们应该如何去克服它呢?

  今天,直到现在我们一直以学院派民俗学的课题为主进行讨论。但是,最后我们想就多样的参加者所参与的民俗学的特殊性,以及它的潜力讨论一下。

  基本上,我认为民俗学既有着巨大的问题,也拥有巨大的可能性。其一,是今天一直讨论的,学院派民俗学所存在的问题。

  这也是福田先生一直思考的问题。福田先生一直主张,将日本民俗学建设成与其他学问相同的“普通的学问”。我也希望建设成“普通的学问”。如何才能让学院派民俗学成为“普通的学问”呢?作为“普通的学问”,应该是国际化、理论化、先锐化、学际化的,能够实现将不同领域的视角、方法等吸收进来的。从这一点上说来,学院派民俗学现在的状况必须彻底先锐化。

  但是,另一方面,正如福田先生经常指出的那样,日本民俗学实际上原本有着非学院派民俗学的背景。日本民俗学原本是从实践的学问起步,并且是作为“野的学问”起步的。

  也就是说,在肩负民俗学的人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人。不仅仅是学院派,还有来自公共机构的人。此外,还有虽然不是专业人员,但是对民俗学本身抱有关心、进行研究和实践的人。这个学科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学院派民俗学一方面必须是先锐化的,另一方面,则必须作为“大民俗学”将这些多样性的民俗学参与者包含进去。

  我现在认为,正是凭着这种将多样的参与者结为一体形成的民俗学的特殊性,民俗学才能与其他学问相对抗。正因为这一点,民俗学具有很大的力量。这两者之间,有时会处于互相消长的关系,但是我想必须设法让这两者能够共存。

  民俗学经常被说是实践的学问。关于这一点应该没有必要再说明。柳田国男先从事农政学,宣称自我内省、学问救世等,有人发现了这与民俗学之间的连续性。比如藤井隆至①的“经世济民”论等等。反过来,也有人从中看到了非连续性。如岩本由辉②等。福田先生应该主张的是农政学和民俗学的非连续性。实际上我也是这样想的。

  很多人在柳田身上看到了实践性。确实,柳田也发表过实践性的言论。如众所周知那样,福田先生也就这一点曾经写道:“在精神上,柳田所提出的是名副其实的‘为世间为人们’有所贡献,实践性的学问。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与欧美的民俗学,或者是日本的其他类似学问有着不同的特质。”③

  关于这一点,我也确实是这样想的。无论是美国民俗学还是德国民俗学,都没有在学科起步之时如此明确地表明实践性。实际上,这一点正是我执着于日本的民俗学,仍然将民俗学称作自己的专业的理由。同时正是这一点,有着巨大的学术潜力。

  但是,柳田的话,我想接下来大家会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那不过是单纯的言说而已,从他实际的行动来看,柳田的民俗学归根结底和农政学是非连续的,不得不说他的学问是非实践性的。简而言之,如果从柳田的庞大的著作的各个论述来看,民俗可以归结为事实的变迁过程,并没有将民俗当作现实的、实际的事物。在这方面,我想福田先生恐怕也可以说跟柳田是一样的。

  对柳田可以进行各种深入研读。比如,我在批评柳田的时候经常用作例子的是以下这一句话。当柳田谈到劳动问题的时候,他说:“我们所想要了解的劳动问题,不是今天的所谓劳动问题。”①在这里,他讨论的是ユイ和モヤイ②。

  所谓今天的劳动问题,是指在资本主义扩张中出现的现代的问题,是在发生现实的劳动纠纷之类的时代的问题。柳田表示民俗学所要研究的不是这样的问题,将现实的问题排除在外。柳田自己也曾经说过,即使是在农业方面,所研究的也是很难看到其古老型态的,形骸化的残存问题,有意识地弱化问题。柳田所选取的,归根到底不是近在眼前的今天的所谓劳动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民俗学的定义问题
下一条: ·[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民俗学的国际性的问题
   相关链接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
·[程梦稷]朝向“一国民俗学”:柳田国男的传说研究·[刘守峰]柳田国男的海上心路
·[陆薇薇]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走势·[郭海红]共有资源视角下的环境民俗学研究
·[日]菅丰:《河川的归属——人与环境的民俗学》·[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施爱东]民俗学的未来与出路·沙龙︱柳田国男和他的时代
·专题║《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全书译文呈献·[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传承母体论的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