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张隽波]二十四节气歌形成时间及流变路径初探
  作者:张隽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20 | 点击数:20570
 

摘要:作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一部分,妇孺皆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作者是谁,何时形成?现在的出版物中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或表述错误,令人莫衷一是。一般认为,节气歌形成时间是1950年。但笔者发现,1949年前的历书、教材、工具书中,已有不同版本的节气歌。种种迹象显示,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历经千年后,在长江中下游率先被编成节气歌。民国改用阳历后,升级版节气歌最晚在1929年由张心一创作完成,随之扩散到全国,并在1947年形成经典版节气歌。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切合时宜的地方版节气歌应运而生,最少的28字,最多的420字,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气歌“全家福”。

关键词:节气歌;历书;二十四节气;

作者简介:张隽波,山西日报社主任编辑。;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5BZW186);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翻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附录最后一项就是上面的这首8句56字二十四节气歌。从1971年节气歌开始出现在《新华字典》算起,距今整整47年。近半个世纪来,数亿人通过这个媒介,看到、熟记、背诵并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知识。

  与《新华字典》类似,《四角号码新词典》《现代汉语小词典》等字(词)典,附录部分都有这首节气歌。借助字(词)典这一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书,56字节气歌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一个版本。这首节气歌前4句比较固定,第五句有的为“每月两节不变更”,有的为“每月两天(节)日期定”,其余内容大都一样。

  作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一部分,妇孺皆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作者是谁,何时形成?现在的出版物中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或表述错误,令人莫衷一是。种种迹象显示,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在历经上千年后,在长江中下游率先被编成歌谣形式的节气歌。民国改用阳历后,升级版节气歌最晚在1929年由张心一创作完成,随之扩散到全国。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切合时宜的地方版节气歌应运而生,五字句和七字句都有,最精炼4句28字,最经典8句56字,字数最多有60句420字,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节气歌“全家福”。

  为行文方便,所称的不同版本二十四节气歌,根据字数多少,分别以56字、182字、420字、**字节气歌代替。为区别各版本节气歌,称明清时期的为“传统版节气歌”,1929年以后的为“升级版节气歌”,载入新华字典的为“经典版节气歌”,1950年后各地各行业改编的为“升华版节气歌”。

一、二十四节气歌作者的七个版本

  薛琴访版本。在百度上搜索“薛琴访”,可看到简介为“物理学家、二十四节气歌作者”。1950年,《二十四节气歌》和署名薛琴访的《推行真正的农民日历——阳历》同时发表在《人民日报》,节气歌标题处并无署名,后人误认为作者也是薛琴访的可能性较大。这首节气歌10句70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更变。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人人熟读节气歌,按时播种过丰年。”该节气歌因刊登媒体权威,时间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3个月后,影响非常大,时隔多年,在多种出版物中还能看到只字未改的该版本节气歌。薛琴访(1910—1980)教授是四川蓬溪县槐花镇人,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留校工作,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大学任教,在光谱实验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赵却民版本。《天文·时间·历法》一书中说“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天文学家赵却民教授将二十四个节气各取一个字,按顺序编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百度上输入“赵却民、节气”关键词,可以看到相关文章。在“二十四节气网”上的《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意思》一文里,节气歌的作者也是赵却民。赵却民(1899—1982)生于湖南长沙市,天文学家、天文教育家,是我国现代天文学教育开创者之一。1923年于长沙的雅礼大学理科本科毕业,1936年5月被录取到英国学习天文学。1941年8月,经陈遵妫介绍到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任教授,1947年9月成立天文系,赵却民任系主任。1952年10月,因院系调整,天文系并入南京大学,赵却民仍担任系主任。赵却民工作以教学为重,只发表过一篇论文《书经日食时代考》。后来进行中国历法研究,课题为“中国历法的沿革”。目前没有发现赵却民创作56字经典版节气歌的直接证据。

  张心一版本。1929年前后出版的《国历之认识》一书中,有一篇“新历二十四节歌”,作者就是张心一。张心一(1897—1992)是甘肃省永靖县人,我国农业统计学的奠基人。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大学期间立志学农,组织“新农会”,1925年毕业于美国衣阿华农学院畜牧系。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27—1929年,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副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1929—1932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农业统计科长。在这期间,他把24个节气同阳历联系起来,每月固定上旬为一个节气,下旬为另一个节气,并编成《二十四节气歌》,32句224字,以指导农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处长、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等职务。

  李元芝版本。《纪念日史料》一书中,《四季歌》作者为李元芝,共44句220字,内容为:“立春阳气转,雨水润大田,树木芽萌动,麦苗绿垄间。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黄牛耕四野,锄地要抢先。清明忙植树,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稳,小满地种完……小寒风雪聚,大寒到年关,总结工作好,雇主两喜欢,开展大生产,人民有吃穿,中国新民主,男女一齐干。”很遗憾,笔者没有查到李元芝的生平资料。

  古代劳动人民版本。有的书中节气歌作者是“我们的先祖”,有的书中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们还采用诗词的韵律,按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每节气取一个字,编成了七言绝句的节气歌。4句共28个字。”

  当代人民群众版本。有的书中称“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有的书中说,“如果有兴趣记住这二十四节气,有个歌谣教给大家。”还有的书中3次提到节气歌,第一次称“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第二次称“这首耳熟能详的”,第三次称“有首歌谣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无时间无作者版本。有的书中说“我省农村就广泛流传着”,有的辞典中也有“二十四节气”词条,提到节气歌时直接说“二十四节气歌作了简洁的概括”,还有的说“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然后直接列出56字版本。目前,相当多的出版物中出现节气歌时,都是直接拿来使用,几乎没有任何作者名字和创作时间的说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张勃]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下一条: ·[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相关链接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张云莉 张隽波]“节气”考略
·[张云莉 张隽波]植树节:一体多面的现代节日先行者·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龙晓添]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
·[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邵凤丽]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