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尧]传说的框定:全国性神灵的地方化
——以山西洪洞地区的杨戬二郎信仰为例
  作者:王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22 | 点击数:14945
 

  (三)大胡麻的会期

  大胡麻村当下的信仰活动中,观塠二郎残存的一点痕迹就是三月十五的会期。不似多数庙宇一年仅逢会一至二次,据常根禄说,该庙一年中的庙会活动竟达三次之多:三月十五寿诞、六月二十六成道日、九月十九(来历不详)。三月、六月的两次都要唱戏娱神,而九月活动规模最小,村人并不特别重视,故以下仅谈三月、六月。

  六月二十六祭祀二郎神,在相传为东晋许真人所撰《增补万全玉匣记》中已有著录,但以之为神诞日,见上卷“三元五腊圣诞日期”:“(六月)二十六日:二郎真君圣诞”。另有叶德均1929年在《民俗》上发表《关于二郎神的诞日》,发现“上海石印的历书谓六月廿六日,又称为二郎星君。”只是这两条材料都未明言是何二郎。下文将推定,这位“二郎真君”或“二郎星君”可以指向杨戬。

  首先,许多地区均以六月二十四为二郎生日,笔者以为这与六月二十六互为变体。因庙会总是以神诞日为中心前后持续几天,核心日期容易前后推移。宋代就有六月二十四为川西的灌口二郎诞日之记载,见《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又,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传为清源妙道真君诞日。褚人穫《坚瓠集》有:“六月二十四日,为清源妙道真君诞辰,吴人祀之必用白雄鸡,相传已久,不解其故。”至民国时如《大邑县志》等地方志中还有六月二十四日祭祀川主的记载:“六月……二十四日,祭川主。如遇岁旱,各共迎川主祈雨,应则签点会首,演剧酬神,谓之‘雨戏’。”

  进而,关于“川西灌口二郎”“川主”与“清源妙道真君”的身分,在二郎神研究中多有涉及,说法不一,有李冰父子、赵昱等诸说,亦可指杨戬,详见《西游记》第六回、《封神演义》第四十回等。如此则祭祀杨戬二郎可在六月二十四,抑或六月二十六。至于三月十五会期的来历,疑为观塠二郎的祭日。据嘉靖《霍州志》,这位观塠二郎/宣贶真君的庙会当在三月间:“在霍山西,上有宣贶真君祠……至今每三月间,远近办香走祭不绝。”

  大胡麻的其他被访者也都说三月十五是二郎生日。笔者合理化地推想,或许早先奉祀观塠二郎时以三月十五为祭日,随着主神转化为杨戬二郎,后者的诞日也被引入,故而一年中有两次大型祭祀。人们保留了三月十五为二郎生日的说法,对六月的会期则赋予成道日等其他解释,两位二郎前后相继,两个祭祀日却作为传统习俗得到保留。

  (四)小结

  大胡麻村二郎庙原祀主神观塠二郎是从霍山分香而来,有地方本土的传说来源和信仰基础。约在清代中期之后,这座庙宇的早期传统断裂并消弭,观塠二郎的传说和身分失落,除三月十五会期和“宣贶侯庙重修碑志”之外,其他一切信息几乎都被杨戬二郎覆盖了。

  然而,杨戬二郎并未就此衍生新传说。试想,前有观塠二郎及霍山神这样的地方性神灵,后继者杨戬或可接续这一地方传统,衍生新的本土面相,以大胡麻为中心辐射影响力,但却丝毫没有这方面的迹象。两位二郎的更替过程无法详考,从上述情况推测,杨戬二郎未获本土拓展的原因,主要是他的传说已经由比口头更权威的渠道高度固定化和普及,主干情节都受到通行叙事的制约,很难生发根本性的变革,无法与本土传说和信仰勾连承接。所以,主神一旦被固定为杨戬二郎,就意味着口头叙事的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下一条: ·[刘璨]“一池三山”的神话解读
   相关链接
·[刘忠帆]孟姜女传说“泪-泉”景观叙事研究·[刘樱紫]民间传说的地方化路径探究
·[刘雅琼]民俗叙事视域下传说与地方社会的互构研究·[刘丝雨]都市传说演变历程中的功能转向:基于“下水道有鳄鱼”故事的爬梳
·[刘爱华]想象、象征与转向:麻姑献寿传说建构及其生活叙事阐析·[林晨滢]从嘉峪关传说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路径
·[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李向振]“我给你讲个故事”:一项关于传说的文学社会学考察
·[蒋亭亭]1949-1966年山东梁山地区水浒人物传说的自发性传承机制研究·[胡小可]“鸡犬升天”:丧葬礼仪与道教升仙传说中的鸡犬并举问题
·[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冯榆捷]云南少数民族传说中诸葛亮形象探析
·[冯佳澜]秦始皇赶山鞭传说的空间诗学:基于地方性叙事理论视角下的赶山鞭传说·[段湘怀]传统手工业社会的技艺伦理生产
·[丁玉蓉]从"蛇妖"到"新女性":白蛇传说的民间叙事流变与文化记忆重构·[翟笑轩]自然景观与民间传说的动态共生
·[党佳丽]超越结构主义:“白氏郎传说”的在地化实践与民俗学方法论反思·[丛芳媛]文登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及其叙事资源
·[初笑宇]新媒体口头文学的民俗精英及其话语威权·[陈佳慧]地方传说的层级化策略表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