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传播的力量:口述、文书及图像
  作者:施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15 | 点击数:8049
 
 
  雕塑的面部虽然刻画得相当简约,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他的专注。这不禁令人联想起古希腊伟大的游吟诗人——荷马。或许他正在讲述英雄奥德赛的坎坷经历呢。
 
  这可不是轻松搞怪的流言八卦,而是必须恭敬传颂的祖先传奇。当时的人们对神话传说的真实性笃信不疑。被不断复述的神话,本身也极具解释力——风雨雷电、四季交替即为希腊诸神的哀乐悲欢。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黄潇潇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枯燥文书:组织与管理
 
  人类的聚居导致了文字的诞生,文字的诞生又加速了人类的聚居与交往。施拉姆如此描述聚居与传播的互动关系:「村落的出现引发了更多的传播沟通行为,传播沟通行为的激增随之促成了更多的社会制度与合作机制的建立,这些制度与机制又接着引发了更多的传播与沟通行为。这种环境孕育了文字发展的温床。」
 
  施拉姆:《人类传播史》,游梓翔、吴韵仪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
 
  再后来,部分村落逐渐发展为城市。当人们迁入城市定居,他们便远离了简易单纯的生活,走进一个高度复杂、互动频仍的社会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私有财产权的重要性,纷纷在自己所拥有的器物上标示记号与姓名。「如何证明财产的所有权成为人们面临的第一项难题……城市本身则成为标记的最大使用者。由此可见,辨别所有权是城市居民普遍使用文字的第一项原因。」我们不难理解莫里斯·法布尔的断言——「文字一旦出现,城市便成为可能。」
 
  浪漫传奇可凭口述流传,哪怕情节曲折、细节繁多。但总有一些东西不好记忆、也编不成诗歌,譬如记录、计数的信息。这时,文字便登场了。「文字是古代人类用来弥补其自身记忆力不足的一种办法,而非一开始就以传递资讯为目的,记录才是它为人所需的原因。」赫拉利的提法颇为时髦——「记忆过载」(memory overload)。
 
  城市发展得过于庞大复杂,没有文字是不可想象的。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各个城邦的管理者开始将文字记录运用到日常管理、活动记录、货物储存中去。例如,当时的一块由黏土制成的「早期写字板」,其用途就是来记录啤酒的配给情况。
 
  早期写字板,黏土板,发现于伊拉克南部,公元前3100—3000,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赫拉利抱怨,人类最初的文字记录简直「无聊至极」。文字被用于各类财经文件,记录各种税务、债务以及财产的所有权。这些既非文艺诗篇,也非王族往事,毫无浪漫可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评论公众号2017-12-14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文化研究”
下一条: ·自媒体时代中整理者的崛起
   相关链接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
·[许佳琪]自媒体背景下汉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民俗传播研究·[肖慧]徽州鱼灯的仪式展演与互动传播研究
·[王雅静]八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与变异·[王辉]云冈石窟区域民众信仰口述史研究
·[孙瑾]西王母传说在日传播研究·[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
·[罗嘉德]“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刘鑫]传播学视角下隆德地区“仪程官说仪程”民俗研究回顾与展望
·[林德山]媒介、景观与体验:乡村旅游短视频传播的再审视·[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
·[蒋亭亭]1949-1966年山东梁山地区水浒人物传说的自发性传承机制研究·[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