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余世存:节气不仅是遗产,也是旧邦新命的文明模式
  作者:余世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6 | 点击数:3063
 

  编者按:

       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二十四节气,包含了人们对四季变化转换规律的总结,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恰逢二十四节气申非遗成功之时,著名学者余世存最新力作《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顺势推出,解读中国人千百年来证实的存在与时间。文人画家老树也为此书倾力绘制24幅节气美图。

  余世存根据多年研究,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

  节气不仅只是遗产,也是“旧邦新命”的生活和文明模式

  问:二十四节气入选非遗,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余世存: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跟其他大多数中国的非遗文化如昆曲、京剧、宣纸制作技艺、珠算、剪纸等有所不同,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一般的非遗文化多指一门古老学问、技艺,是“地方性知识”,即使仍传承下来,但也属于遗老遗少或说小众的。节气的不同在于,它在今天的生活中仍起作用。因此,节气不仅只是遗产,它也是“旧邦新命”的生活和文明模式。

  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人不仅日用而不知,而且很多人也淡忘了节气之于文明的本体意义。事实上,节气是鲜活的存在,它不是只属于“地方性知识”,不仅只与民众的生活世界有关,也跟全球的时间演变有关,跟文明有关,就是说,它跟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节气时间已经超越传统农耕生活,而进入到现代大都会生活,让人在节气时间中认识自我、获得安顿。处在一个远离自然(即天人相分)的现代世界,节气所蕴涵的天人相印相应思想、知识及其实践,极有利于校正现代性的异化和危难。节气是中国人、北半球人进而人类文化中的时间花实。现代化以来的几代中国人都希望“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我个人相信,从节气时间开始,中国对人类贡献的时间开始了。

  问:能否介绍一下您的新作《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余世存:这本书是关于节气时间的书。关于节气时间,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或听说过,但却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不知道节气时间的历史、习俗,也不知道节气跟我们自身的关系,更不知道节气时间对人类的要求。如果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就是讲节气与我们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书,节气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如果借用霍金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是讲中国文化眼里的时间简史。只不过,跟海德格尔的晦涩、霍金的高远相比,时间之书更平实,也更有实用性。

  这本书信息量非常大,涉及天文、地理、农学、生物学等等,仅古典诗词就有上百首,现代诗也引用非常多,如阿垅的诗、里尔克的诗、穆旦的诗等等。这本书虽然是介绍节气时间的,里面却有非常多的抒情。有的读来会非常带劲,特别提神。比如“惊蛰”,最后一段就是抒情:“当然,中国人更熟悉龚(龚自珍)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还有鲁迅的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一代代的先行者希望唤醒人心。据说嗜欲深者天机浅,那些本能生活的、那些沉溺于欲望中的人,与天地沟通的灵性、智慧是极为浅薄的,他们的一个表现就是贪睡。冬去春来,在惊蛰时分,那些装睡的人,那些昏睡的人,那些贪睡的人,他们未必听得懂天地间的雷声?未必明了天上雷公的愤怒?”

  我写节气这本书,一开始并有没意识到天文时间跟人文世界有统一,但后来越写越觉得生敬畏心,天文时间跟人文时间是相一致的,天文时间是对人文世界的提醒、暗示或示范。比如,清明节气,“君子以议德行”,我在结尾说,“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干净的人?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节期间,值得我们扪心自问。”

  问:您的这本书虽然文字量不大,却有中国文化博物学的诸多元素。就拿刚才说的“惊蛰”节气来说,书中介绍了“龙抬头”,介绍了一次雷电给大地施肥的意义,介绍了桃花、黄莺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你还介绍了这个节气与肝病发作的关系,梳理了中国作为一个睡狮说法儿的由来,等等,非常有意思。书中还有其他的例子吗?看完这本书,我不知道该怎么归类,是文化常识书,还是有个性的散文随笔,是工具书,还是关于存在与时间的哲思?

  余世存:还有丝绸,“中国的先民独享丝绸三四千年之久,直到公元前后外传。罗马人知道丝绸据说是在卡雷战役中,在太阳底下对手举起的丝绸旗帜晃得他们以为天外来物而大惊失色。罗马人一度以黄金换丝绸,罗马元老院一度禁止穿戴绸衣,丝绸衣服被认为是颓废和不道德的。中国的丝绸贸易,将古代的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在一起,‘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又像是一条彩带联结了大半个地球,它以最轻最柔软的质地征服东西方人。”这一段很精炼,几乎是对当今大家熟知的“一带一路”的某种回应。从这些内容,包括前面说的抒情中,其实可以看到这本书仍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当然,我们现在谈博物学,这本书里谈到的动植物太多了,如东风、温风、凉风、天寒地冻、雷电虹霓;如桐树、桑树、苦菜;如鸿雁、燕子、喜鹊等等,都既有知识性,又有历史性。

  博物学本身即与时间空间有关系,现在把博物学当作古典学问。我的这本书在节气或汉语作品里可能有文体创新的意义,但在博物学意义上再寻常不过了,或者说它是向博物学致意的书。我的书只是在某种意义上跟博物学类似,比如在与“地方性知识”及民众“生活世界”的关系方面,但这本书是现代的,它有现代人的关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中国哪些古书记载了“二十四节气”?
下一条: ·国际视阈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李向振]日常时间:当代民俗学转向生活实践研究的重要维度·[高健]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
·[高健]时间起点、时间跨越与时间压缩·[程浩芯]乱世佳节:《退想斋日记》中的节日生活与时间体验
·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徐仕佳]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
·[刘晓峰]我的三个学术立场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著后感言·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
·[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
·[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