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专区】
 
 2016年11月4日(星期五) 09:00-22:00与会代表报到地点:南京农业大学翰苑酒店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08:30-09:00开幕式地点:翰苑酒店六楼报告厅
 1. 南京农业大学领导致辞2. 江苏省民俗学会领导致辞
 3. 中国民俗学会领导致辞
 09:30-11:30大会发言地点:翰苑酒店六楼报告厅
 1. 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开拓增强当代社会治理的民俗软控力
 2. 陆建芳(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传统博物馆的民俗展演与非遗保护: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3.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之解读
 13:30-18:00分会场研讨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
 20:00-21:30 非遗精品展演:昆曲地点: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08:30-12:00分会场研讨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
 13:30-18:00分会场研讨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
 
 2016年11月7日(星期一)
 参观考察
 2016年11月8日(星期二)与会代表离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分会场议程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B202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13:30-15: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1)主持人:康丽
 余珍:多元文化共存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探析
 刘智英:三喻文化模式下“非遗”传承的探讨
 杨红 张烈: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体展示空间中的数字化应用
 祝升慧:民间文化场域中“非遗”话语的接合与博弈
 李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编制的本质内涵
 钱永平:县级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地方”转向
 ——以山西祁县文化局为例
 王晓涛:责任分担:作为“文化事件”的韩国申遗
 16:00-18: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2)主持人:周福岩
 何华湘:传播学视野下的非遗传承——广西非遗的传统传承模式探析王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喜与忧——以威海地区为例
 邱雨萱: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可能性探析
 ——以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腊铺村“脑阁”民俗为例
 张宁国 万忠 闫红:
 燕山—太行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苗苗:太谷县广誉远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孟令法:医药管理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自河南“聂麟郊”假药案的法律思考
 孟俊峰:传承人在“非遗”档案管理与保护中的优势及作用
 ——以吴鲁衡罗经老店传人为例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08:30-12: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圆桌会议召集人:巴莫曲布嫫
 讨论人: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团队
 朝戈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专业学会及其学术伦理周福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后现代伦理意识
 杨利慧:以社区为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政策中社区的地位与界定
 安德明:非遗保护中的社区:涵义、多样性及其与政府力量的关系
 朱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问题
 康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性别平等
 ——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文书的讨论
 彭牧:去语境化、时空关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问题与研究
 李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本真性问题之反思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使用问题:伦理关切与可持续发展
 13:30-15:30 手工技艺调查与研究(1)主持人:徐赣丽
 庞涛:阿拉善地毯传统技艺的调查与研究王明月:在群体与个体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之争
 ——以扁担山地区蜡染生产实践为例
 温小兴:“地方性消费难题”与客家传统手工造纸的生产性保护
 ——以石城县“横江重纸”为例
 鲁汉:胶东民间剪纸史论
 武原春:中阳剪纸传承人现状分析
 兰玲:福山百鼠题材剪纸的民俗内涵解读
 王英娇:亟待传承、保护、发展的庄河面塑灯
 毕传龙:城市手工行业知识的现代遗产—以北京珐琅厂的田野调查为个案
 16:00-18:00 手工技艺调查与研究(2)主持人:毕传龙
 徐赣丽: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途径:走向艺术张娜 高小康:后工业时代手工艺的价值重估
 刘永亮 王力平:数字时代工艺美术的产品延伸发展及运作模式探究
 赵祯: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发展与保护研究
 王海娜:岭南地区建筑陶塑屋脊的民俗内涵初探
 尹锋超:关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西安市北张一村楮皮纸制作技艺调查为中心
 邓云 崔婷婷 陈丰煜:
 老行当生存现状与活化传承新模式探析——以鲁西南地区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分会场议程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B203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13:30-15:30 乡土传统重建与现代社会治理(1)主持人:萧放
 赵霞 杨筱柏:法治中国视角下传统乡规民约的法学价值及其现代发展鞠熙:借鉴古代城市治理智慧,实现文化名城自我更新
 贾利涛:从血社火看刑罚的民俗展示及其象征意涵
 孙英芳:论中国民间宝卷中的道德规劝
 董德英:两宋节日突发事件及应对机制
 郑艳:明清以降的城市时间生活——基于京津竹枝词的研究
 方云:传统家规家训与现代乡村社会治理
 ——以海口《董氏家规家训》为例
 文忠祥:传统的现代面相:传统青苗会社会功能的现代转型讨论
 16:00-18:00 乡土传统重建与现代社会治理(2)主持人:鞠熙
 萧放:天时与人时的融通: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袁瑾:文化展示与身份认同——余杭塘北蚕桑生态游的再研究
 张启龙、张文艳、张统夏:村庄拆迁重建对“吃会”习俗的影响
 ——以山东菏泽开发区何庄村“吃会”为例
 高忠严:社会变迁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间与村落文化传承
 ——以山西襄汾四村调查为例
 邵凤丽:祖先祭祀、文化宣扬、休闲娱乐与商品交易
 ——山西裴氏“三月三”祠祭空间的多元生产
 陈新民:对高演古村落重塑乡土民俗调查
 王辉:民俗生活与文化心理的呈现与反思
 ——论李佩甫小说中民俗描写对历史蕴涵的建构作用
 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民间赵氏孤儿信仰调查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08:30-12:00
 口述史方法、记忆理论与民俗学
 召集人:王晓葵
 王晓葵:民间传承、记忆建构与灾害民俗学研究黄凡:灾害记忆空间的建构——以通海大地震中的记事碑为例
 王明 曾舒:水旱灾害民俗的功能
 黄志强:从凤凰雕像被遗弃谈唐山地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李君:灾害记忆与节日传承——以纪难节为例
 韩冬:国有企业的失忆与记忆——以山东省淄博市SL厂为例
 梁珊珊:消失的“胥山”
 梁聪聪:公共食堂的日常生活实践研究
 中村贵: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
 ——以上海日侨对12年反日游行的生活体验为例
 沈燕:“两家并一家”之传宗接代的另类解读——阴间与阳间的连结
 13:30-15:30 文献与民俗(1)主持人:黄景春
 李传军:洪水谣言与两汉之际的“汉家更受命”说刘捷:从晚明图书的出版看《山海经》的接受与传播
 柳倩月:清代学统中的《山海经》序文与“神话历史”观之学术逻辑
 卢梦雅:葛兰言《诗经》研究的学术发生
 王政:简述魏晋南北朝的祈雨——《中国古代祈雨史》之五
 顾春军:墓志源流考论
 徐永安:《易经》卦、爻体系中的“鲧复生禹”神话与老人自死习俗
 肖海明:清代《天后圣母圣迹图志》版画研究
 16:00-18:00 文献与民俗(2)主持人:肖海明
 
 陈秋:汉字“时”民俗含义解析
 黄景春:作为买地价格的“九九之数”
 许多多:民间文献中的语音线索——莲花落《王婆骂鸡》字韵考
 任甜甜:浅议《元曲选》中蒙古语词所体现的物质民俗及其贡献
 王维娜:历史语境中的“番鬼望波罗”传说研究
 周航屹:近世相声和娱乐期刊的关系初探(1924-1949)
 冯志洁:明清江南蚕桑生产中的典当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分会场议程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B204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13:30-15:30 民间文学研究(1)主持人:隋丽
 徐凤:文化生态:民间文学研究的非文本诗学视野刘文江:神奇记忆:一个重要的欧洲传说学概念
 陈祖英:钟敬文民间传说研究采撷
 李英:赵景深和儿童文学研究
 毛巧晖:越界: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大众化”之路
 穆昭阳 张梦琼:“非遗时代”的民间故事搜集整理
 聂强:谣言的编码与解码
 ——编码与解码理论视域下谣言的传播语境及内容特征
 16:00-18:00 民间文学研究(2)主持人:刘文江
 马竹君: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以顾氏大禹传说研究为中心王姝 孙许丹:近世口头传说的传承机理、现状及危机
 ——以“杨乃武与小白菜”传说为例
 王焰安:《槐花几时开》百年发展史研究
 霍志刚:曹雪芹传说与民间故事类型
 徐美清:徐文长故事研究述评
 钱斌:地方认同与国家话语
 ——以临安《钱王传说》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谢秀琼:浙东渔故事的民俗文化特征与保护利用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08:30-10:00 民间文学研究(3)主持人:卫才华
 谢开来:全球化与民俗化背景下的中国动画对民间故事的一次再发掘——论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对民间故事母题的重构
 林全洲:受话者转化为讲述者的关键因素初探
 ——以台湾产金矿区武丹坑「无缘之墓」传说为例
 程鹏:规避与规范:导游对民间文学的传承研究
 ——以泰山导游及导游词为例
 薛洁:试论“一带一路”屯垦民间文学的内涵意蕴
 ——写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新疆兵团卷》出版之后
 舒燕:非遗视野下北京传说故事的跨文化传播
 张建军:都市传说——在乡村与都市之间
 10:30-12:00
 民间文学研究(4)
 主持人:毛巧晖
 王婷婷:汉藏兄弟型民间故事的比较隋丽:文化困境中的社会传承与历史建构
 ——对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的传承研究
 杨兰:苗族史诗《亚鲁王》战争禁忌母题研究
 李瑞:山西上党神话与东北鄂伦春神话比较
 苏雄娟 黄念语:云南玉溪抚仙湖风物传说的审美价值
 陶棣华:泥马渡江意迷离
 ——康王逃难驻跸椒江有关史事和民间传说衍变摭谈
 13:30-15:30
 民间文学研究(5)主持人:王焰安
 陈刚:周作人神话思想研究苏永前:战神的子孙:孙作云抗战时期神话研究的心路探寻
 刘潋:移植与再生──古波斯的方舟型“洪水神话”
 黄君榑:水的神话母题——试论《山海经》中的沐浴仪式
 米海萍:昆仑神话的书写特征
 张贞:从“三仙女”神话的不同版本看“历史的神话化”
 蔡亚玲:汉族民间叙事的奇葩——民间长诗《郭丁香》叙事艺术
 16:00-18:00 民间文学研究(6)主持人:米海萍
 侯聪: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曲艺生存问题与对策——以沁水鼓儿词传承人口述史为例
 卫才华:太行山说书人的社会互动与文艺实践
 ——以山西陵川盲人曲艺队、阳城曲艺队为例
 何研:表演视角下的木鱼书
 元萌 王姝:弹词《杨乃武》的传承与流变
 王嫣慧:戏曲《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版本研究
 朱冠楠:民俗艺术的现代性遭遇——以苏州胜浦宣卷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分会场议程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B205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13:30-15:30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1)主持人:宣炳善
 雷婷:民俗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可能性李雪南: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方法探析
 李小玲:对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历史考辨
 于芳:周作人的日本民俗研究
 时立群 唐茹玉:瞿秋白与民俗文化
 徐鹏:浅谈民俗、认同和政治的关系
 16:00-18:00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2)主持人:王新艳
 路璐:我国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研究范式与复兴路径丁晓蕾:吴越地区的稻作农具民俗研究
 宣炳善:吴越文化的考古学原型及其文化机制转型
 肖婷:清末民初国粹派风俗观
 胡燕 严昊:中国吉祥文化审美略论
 李嫣红 路璐:光影世界中的民俗景观
 乔方辉 马春霞:菏泽民俗文化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
 于学斌:生活文化视角下的民间体育游戏文化研究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08:30-10:00 女性民俗研究主持人:彭牧
 黄亚欣: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女性民俗研究走向张凯歌:超生的身体:国与家之间的女性身体
 张茜:历时与共时视角下唐代女性服饰民俗的流变研究
 冯玉洁:客家女性民俗及其功能浅析
 和文臻:跨越历史的生命之舍
 ——自梳女居所“冰玉堂”作为生命空间的人类学研究
 何泠静:绕家人女性民俗原生文化研究
 10:30-12:00 社会礼俗调查与研究主持人:杨秀
 王荣:文化变迁中的诞生礼——以《义序的宗族研究》为例尚炜:论微时代背景下婚嫁民俗文化的变迁——以华中地区为例
 吴艳笑:农村“彩礼”飙升的动因分析——以豫东W村为个案
 王亚芳:村落社会变迁中的仪式功能转换
 ——以豫北濮阳地区的挂锁、开锁为个案
 陈淑卿:海岱地区史前特殊埋葬方式浅析——以尹家城、三里河遗址为例
 汪德生:浅谈座次礼仪习俗
 13:30-15:30 妖怪学(1)主持人:刘晓峰
 任志强:妖怪学研究的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陆薇薇:日本河童信仰的现代传承
 王鑫:日本的天狗与佛教
 周瑶:中日影视作品中狐的形象之比较
 肖恩歌:爱尔兰精怪堡:中世纪精怪栖居地之形成
 黃郁惠:缅甸蛇郎故事的历史起源探讨
 余红艳:三塔景观变迁与白蛇传传说精怪演化
 16:00-18:00 妖怪学(2)主持人:祝秀丽
 刘晓峰:“五毒”观念的妖怪化与本地化牛璐:唐宋精怪故事的时代特征
 张楠楠:“水鬼得升”故事类型分析:从“三怪”到“两怪”:西湖
 唐海宏:藏彝走廊“青蛙娶妻”型故事的情节生成和文化意义
 ──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阿尼嘎萨》为中心
 祝秀丽:包公传说“五鼠闹东京”的类型与意义
 白浪:“包公捉妖”主题故事群浅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分会场议程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B207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13:30-15:30 民族文学研究(1)主持人:高荷红
 高健:历史中的神话与神话中的历史——1949年后云南少数民族历史书写的神话运用
 和跃:彝族神话中的道德意识对彝家新寨建设的意义
 董秀团: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女性意识及其传承价值
 黄璜:拉祜族“古根”演述者的个案研究田野报告
 ——以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铁WH为例
 黄静华:作为民俗生活实践的拉祜族“厄莎”叙事
 谭祖武:湘西苗族与各民族民间传说互文性探究
 李冬:《达古达楞格莱标》史诗的民族文化学解读
 16:00-18:00 民族文学研究(2)主持人:董秀团
 高荷红:在家族的边界之内:基于穆昆组织的满族说部传承穆希琳:文化社会学视角下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探析
 ——以满族说部为例
 梁爽:民族叙事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
 ——以辽宁锡伯族“喜利妈妈”传说的变迁为阐释对象
 李坤若楠:斯瓦希里语《富莫·里昂戈史诗》若干问题研究
 李丽丹: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中的蟒古思
 包海青:论多元文化交融语境与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兴起
 高欣言:隆林各族自治县壮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研
 ——以隆林县扁牙村为例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08:30-10:00
 民族民俗博物馆专场主持人:陆建芳
 杜韵红:非遗保护在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林孟怜:台湾社区营造与文化记忆重建
 ——以十三行博物馆“讯塘埔文化特展”为例
 谢睿:表演理论视角下广西歌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广西民族博物馆《畅享民歌》为例
 李泾婷:充分发挥基层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能
 ——甘肃庆阳市博物馆“双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
 孙心乙:辽西农耕蒙古族聚落演变的建筑学阐释
 10:30-12:00 餐饮文化调查与研究主持人:童方云
 王加华:“科学”还是“迷信:《齐民要术》作曲、酿酒时间论考季全保 王劲:传承创新家乡菜拉动文化产业链
 ——在常州开展餐饮文化研究工作的情况调查及若干思考
 刘慧:基于记忆的饮食文化认同:
 ——以上海老饭店本帮菜烹饪技艺传承人为个案
 顾苑露:素餐馆的信仰文化空间研究————以南京L素餐馆为例
 罗璇:岐山臊子面民俗文化考论
 13:30-18:00 应用民俗学专场召集人:毕旭玲
 刘德龙: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中几个关系的探析杨尚轩:当生活与文化成为产业
 ——文创产业、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异同
 童方云:我们研究“城市文化资本”的实践和思考
 李潇:民俗文化资源在城市公共设施中开发利用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高海珑:民俗、经济与文化认同——略论民俗与脱贫内生动力的关系
 赵李娜:上海都市民俗渊薮
 ——石库门文化功能之重新定位与精神内核的再审视
 刘英钟:海南儋州调声民俗保护与民俗旅游开发调研
 刘颖:民族布偶娃娃类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
 ——以“康巴娃娃”为例
 毕旭玲:中国海神信仰产业开发的历史与现实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分会场议程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B302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13:30-15:30 民间艺术调查与研究(1)主持人:郑土有
 季中扬:论地方戏的“再民间化”蒋惠婷:非遗视域下浙江武义草昆传承与发展研究
 章顺磊:产业化视角下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王永强:浅谈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以湖北荆州荆河戏为例
 王平:鄂西北楼台皮影初探
 吴衍发:安徽长集淮派皮影戏调查与研究
 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
 16:00-18:00
 民间艺术调查与研究(2)主持人:石国伟
 刘敏:城镇化背景下的凤阳花鼓生存现状研究牛鲁燕: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陈春梅:赣南石城灯彩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王娜娜: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花灯研究——以田村花灯为例
 覃鉴淇:广西平果县凤梧镇山歌初探
 刘垚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龙舞狮的传承与创新
 ——以湖北舞龙与山西舞狮的比较为例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08:30-10:00 民间艺术调查与研究(3) 主持人:吉国秀 石国伟:山西襄汾天塔狮舞调查与研究时金林:从雅韵琴筝的成长过程探寻扬州琴筝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徐月强 李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创造美好生活
 ——以当下民间剪纸保护现状为例探析
 陶赋雯:壮族师公戏面具的审美探幽
 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
 10:30-12:00 民间艺术调查与研究(4)主持人:季中扬
 郑土有:普遍与特殊:中国农民画发展中的几个悖论李明洁:非遗保护的伦理性记忆价值
 ——以作为城镇化记忆样本的西郊农民画为例
 吴玉萍:非遗产品市场化路径探究——以农民画为例
 张自然:年画中鸡形象之文化内涵探源
 13:30-18:00 网络民间文学专场召集人:吴新峰
 施爱东:网络谣言的语法吴新锋:网络民间文学批评初探
 ——以晋江论坛2014年“鬼月鬼话”活动为例
 吉国秀:实践取向:一项基于R语言文本挖掘的IT笑话研究
 马星宇:《山大诡事》一则网络传说的传播与认识
 张倩怡:电子游戏文本的故事形态分析
 ——以国产RPG《仙剑奇侠传五前传》为例
 李娟:网络平台中的笔仙传说实践
 崔震:从数字化到大数据——我国民俗学数字化研究述评
 张晓洁:从网络祭奠看传统祭祖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分会场议程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B303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13:30-15:30 少数民族民俗调查与研究(1)主持人:施立学
 杜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东巴文化的当代生态变迁张虎生:西藏人地关系简论
 黄桂秋:中越边境壮族歌圩文化的恢复与重建
 张晶晶:瑶族不同支系的历史记忆
 ——基于广西恭城东南部瑶族村庄的田野调查
 林安宁:壮族傩仪调查与傩书研究初探
 樊苗苗:从壮锦纹样之变窥探壮族文化的发展
 贾蔓:城镇化进程中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以昆明市阿拉乡撒梅人为例
 徐寅岚 陈炫:德昌县傈僳族腊表制作工艺考察与再认识
 16:00-18:00 少数民族民俗调查与研究(2)主持人:黄桂秋
 黄任远 于晓飞:凌纯声和赫哲族民俗文化研究黄适远:游牧文化表达:“马”在哈萨克音乐舞蹈中的镜像考察
 何红艳 金惠萍:科尔沁蒙古族植物花卉纹样的文化解读
 施立学:东北皇家御围场及围场文化
 王天军:丝绸之路鹰猎习俗及其文化交流研究
 李言统:传统与发明——以大通鹞子沟花儿会为例
 阿布力米提·买买提:从民俗语言学角度谈语言、语言道德与人际关系
 石维刚 龙宗清:湘西苗语疑问代词的浅析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08:30-10:00 岁时节日调查与研究(1)主持人:毕雪飞
 宋颖:论节日事项的“共有”、“扩散”与“移借”诸问题张隽波:革命节日的百年流变、纪念与再造
 ——以历书中的革命节日为例
 杨金源:地方新民俗的创生与身分认同
 ——以「宜兰国际童玩艺术节」为例
 高书琴:《荆楚岁时记》研究综述(2000年-2016年)
 韩忠 杜晓初:中国花朝节研究进展
 李文宁:《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叙述模式及其成因初探
 10:30-12:00 岁时节日调查与研究(2)主持人:宋颖
 毕雪飞:日本早期城市化中的年中行事传承与变迁——以东京地区为中心马杰:端午节民俗文化日本传播史研究
 李牧:族群记忆与地方性知识的交互与融合
 ——纽芬兰华人春节庆祝的历史、仪式与过程
 郑亮 张茂东:节日中的文化认同与区域认同
 ——塔城俄罗斯族帕斯喀节日个案研究
 郑亮 王艳花:诺鲁孜节日文化阐释
 马小鸿:文化空间视角下羌族瓦尔俄足节文化的传承
 13:30-15:30 岁时节日调查与研究(3)主持人:杨金源
 雷伟平:空间的体验消费:“中秋节”节日经济价值的实现研究——以上海桂林公园“唐韵中秋”为例
 佟彤:民俗表演中的女性研究——以湖北省洪湖市“凤舟竞渡”为例
 秦宗财 房凯:浙皖地区中秋舞香龙节俗的历史与现状
 ——基于歙县洪琴村的个案调查
 鄢玉菲:端午“五色丝”背后的文化因子
 张丽:规范与狂欢:七夕乞巧及其女性合法化诉求表达
 周书云:创造性破坏:顺德“饮灯酒”节俗重构现状调查
 李静静:送羊习俗的民俗文化生态考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分会场议程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B304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13:30-15:30 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1)主持人:叶涛
 尹虎彬:论小传统对价值观重建的意义崔若男:对“弥散性宗教”的再思考——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刘强:标准化与多元化:观音信仰的形成过程及其功能发展
 李向振:集体仪式与村落公共生活场域的生产
 ——基于华北地区几个村落的考察
 李晓龙:台湾儒宗神教的创世说研究
 关溪莹 杨志阳:从祭社到起平安——民间信仰变迁与现代仪式重构
 袁学骏:新乐伏羲祭典保护的重大意义及其科学性、全面性
 16:00-18:00 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2)主持人:田兆元
 苏欢:行好的内驱力——内丘东庙“一船人”与“东关庙会”的结构关系研究
 徐国源 谷鹏:活着”的信仰——阳澄湖镇圣堂庙会活动调研(2016年)
 吴婷:庙会中的陕北村庄——小李家洼“牛王会”采风实录
 罗远玲:粤西年例神圣空间的塑造与情感表达
 黄清喜 张云红:石邮傩傩神开光仪式田野调查报告
 常玉荣:河北涉县中皇山娲皇宫由“庙”到“宫”的演变研究
 沈慧玲 Natthaya Parinyanat:中国民间信仰在泰国的传承
 朱玫洁:试论为什么算命在当下仍然流行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08:30-10:00 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3)主持人:尹虎彬
 田兆元:东海海岛信仰研究的谱系观念周金琰:湄洲岛麟山宫元宵妈祖活动调查
 周丽妃:浅析莆田地区妈祖供品
 莱莎:妈祖之旅:从民间萨满到海神
 江帆:“秃尾巴老李”出关:民间信仰的传承动力与演化逻辑
 ——以辽西喀左“李龙王赶香烟”为对象
 陈福奎:喀左大杖子李龙王圣会探究
 10:30-12:00 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4)主持人:江帆
 仵军智:关中西部乡村“母性神”信仰活动考察徐炳田:灵验叙事中的身体经验
 ——以山东某村女性狐仙信众的口传叙事为个案
 耿琼珂:荥阳地区嫘祖信仰探析
 程宜:魂瓶中的神仙信仰因素——以佛山博物馆藏魂瓶为例
 林倩:樟湖镇动物神信仰初探
 刘旭青:蚕神信仰及其民间习俗——以太湖流域蚕桑谣谚为例
 13:30-15:30 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5)主持人:王志胜
 陈晓清:客家醮仪的本土化趋向——以石城县天符醮为例刘英:客家民间信仰的传播与变迁研究
 ——关于全南曾太公的调查与研究
 郭新志:客家围龙屋“化胎”崇拜初探
 曾敏:赣南闾山派斋醮法事初探——以会昌县为例
 任亚丽:赣南兴国“跳觋”仪式表演文化成因
 王天鹏:道教闾山派与客家祖先崇拜亦畲亦汉混融特质
 赵德利: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
 ——陕西宝鸡三寺村人信仰心理探秘
 16:00-18:00 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6)主持人:赵德利
 张凯月:神话语境下的山神祭祀习俗与初民意识——以《山海经》为例王志胜:社、树及云雨——桑树林下的男女与《诗经》中的性隐喻
 罗晓欢:以墓葬建筑及其雕刻为中心的四川清代民俗信仰研究
 罗楠:川东、北地区清代墓碑建筑中的八仙与八仙信仰研究
 赵娜:多元利益群体互动视角下的地权变迁研究
 ——以民国时期北京内城宫门口土地庙为例
 钱梦琦 姚兆余:刘皇神信仰的功能变迁研究(1949-2015)
 ——基于吴江开弦弓村的调查
 田波:“人文初祖”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分会场议程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B305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13:30-15:30 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7)主持人:王加华
 洪展:当代社会中的“考神”崇拜现象研究张裕:厚养薄祭或是“事死如生”?
 ——民俗视角下的现代清明纸扎祭品
 黄绿萍:探访日本的“贫穷神”信仰
 宫云龙:惠民县火把李庙会研究
 魏娜:槐树信仰的生活化体现及不同视角下的表达
 ——以山东省烟台市西河阳古村落的槐树信仰为例
 柴书毓:黄崖村龙澍峪华佗信仰调查
 王建华 王国棉:自然灾害与民间信仰的区域化分异
 ——以晋东南地区成汤信仰和三嵕信仰为中心的考察
 唐霞:清末民初官方与民间祈雨仪式的异同——以武陟青龙宫和沁阳长沟村为例
 16:00-18:00 民间信仰调查与研究(8)主持人:袁学骏
 申小红:明清佛山北帝崇拜习俗的空间构建王二杰:马仙信仰发源地仪俗调查研究
 ——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鸬鹚马仙信仰为例
 陈芳芳:仪式、互动与认同——对杓哇“转丈人”仪式的实证研究
 黄茹倩:蒋子文信仰弱化原因微探——以南京蒋王庙地区为例
 潘玥城:宜兴《男欢女嬉》信仰元素及其功能研究
 李尚励:师公面具中“变”与“不变”的发展模式初探
 ——以广西平果县凤梧壮族韦锦利师公班为例
 袁泽锐 熊焰:潮汕地区“童乩”现象起源初探
 唐钱华:彝族苏尼的萨满特征及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08:30-10:00 村落民俗与乡村建设调查与研究(1)主持人:彭伟文
 张士闪:礼俗互动中的地方建构——以20世纪鲁中山区洼子村为个案应超群:关于浙西应氏古村落文化生态的调查报告
 张丽:“木客”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生活
 ——以赣南鹭溪社会“木客”传说为中心
 张玉观:村落民俗生态文化的保护价值
 谢耀龙:民族杂居地区群众文化建设与社区整合研究
 ——以广西临桂宛田庙坪地区禁风节为例
 10:30-12:00 村落民俗与乡村建设调查与研究(2)主持人:张士闪
 彭伟文:一座移民村落对传统的再生与利用——以广州市沙坑村及其龙狮团为中心
 萧子扬:“流动的酒席”:后(新)乡土中国的一个表征
 沈费伟:多元参与视角下民俗传承与乡村复兴——以湖州市荻港村为例
 孙大军:保护与营造:安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一点思考
 王新艳:论“村改社区”政策下民居结构变化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分会场议程地点:南京农业大学教四楼B109
 2016年11月6日 08:30-10:00 茶文化与社会生活(1)主持人:余悦 朱世桂
 
 余悦:作为茶事生活的重要组成:茶宴与茶点概说
 曹建南:冲绳茶文化与当地生活概略
 陶德臣:两宋时期的饮茶风俗
 李劲芳 朱世桂:儿童茶礼和文博教育的互动发展探究——以“李李茶”模式为例
 黄俐琴:湘西特色茶文化的旅游开发与研究——以湖南通道油茶文化为例
 10:00-11:00
 茶艺展示1、东篱菊茗
 2、六朝茶礼
 3、逐梦茶缘
 11:00-12:00 茶文化与社会生活(2)主持人:余悦 朱世桂
 王郁君 蒋智林 薛敬梅: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茶文化初探朱世桂 田海涛 孙欢:福鼎白茶农业文化遗产内容与保护开发对策
 刘爱军 魏睿:基于绿色新兴品牌打造的白茶营销策划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2016年11月1日 欢迎下载电子更新版↘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