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杨雪云]空间转移、记忆断裂与秩序重建
——对征地拆迁安置小区农民城市融入问题的观察
  作者:杨雪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4-03 | 点击数:10412
 

  二、农村社区的空间、记忆特质与乡土秩序的生成

  村庄社区的空间组合及记忆积淀与城市社区有着全然不同的内容及运作逻辑。

  首先,农村社区空间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生产是乡村空间建构的根基,农村社区空间在这一基础上经由数代人自然缓慢生成。费孝通谈及村落形成的原因时,指出耕作便利、水利合作、土地继承等这些与农耕直接相关的原因使得农民聚村而居,村落由此成为中国乡土社区的基本单位。不仅如此,农耕生活的经验赋予农民人地和谐的朴素理念,房屋建筑等空间设计也往往根据农耕生活的需要及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生态模式,如陕北窑洞、客家土楼、华北四合院以及徽州粉墙黛瓦马头墙等,都是在与周边自然环境共存共生前提下的乡土建筑典范。

  乡村空间围绕农耕生产衍生、拓展,从村落形态、住宅样式到民间信仰、传统风习,村庄既是一个生活场,也是一个文化场,社会关系通过这一平台构建,生命意义借助这一舞台演绎。对农民而言,这一空间曾经几乎涵盖了其生活的全部物质内容与精神意义。这一空间不仅有着明晰的地理边界,同时也显现出清晰的精神边界与心理认同边界。

  这一点便与城市社区迥异,尽管在城市中也不乏历史悠久、记忆绵长的老社区,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新楼盘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虽然它们在空间布局与景观设置上也往往力图营造与展现社区的温馨感与人情味,但由于没有对“过去”的共同体验,缺乏社区记忆的支撑,人们很难在这一空间找到深切的情感归依,它更多体现的是借以“安身”的居住性功能,而非可以“立命”的精神共同体。

  其次,乡村空间的构建是伴随乡村记忆世代积淀的一个缓慢过程。农村社区空间是人与空间的共生互构,绝非速成之物,它往往经由数代人构建,是一个漫长的生成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想象塑造着空间,与此同时,空间中展开的互动交往也以“过去”的形式在群体记忆中积淀,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带有鲜明地方特征的文化标识并内化于个体之中。

  最后,农村社区记忆的系统性与乡土秩序的建构。乡村空间的缓慢构建与乡村记忆的世代积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生活在乡土空间展开,记忆与此同时也在一点点地收藏、存储、提取、传递。记忆内容极为丰富,其关涉乡村生活的所有层面,从生活器物到社会习俗再到观念准则,都承载着村民的共同记忆,都有依稀可辨的记忆轨迹,它们在乡村生活中互构共生,融为一体。所有的物都不仅仅是单纯的器具,都有经年积淀的记忆,因而都有意义;所有的习俗都历经数代人传承,都蕴含着价值信仰,寄托着情感心愿;所有的观念准则也都承载着事理人情,并经由数代人选择、存储并传递至今。乡村记忆围绕农业生产这一核心主题开枝散叶,形成器物—制度—观念—情感的记忆链条,这种融合了系统性记忆的空间带给人的实为一种总体性的体验,而不是片段的感觉,是审美性的,更是道德性的。[6]

  社区记忆与乡土空间的有机融合,形成乡村与城市迥异的生活样貌,铸就乡村具有乡土特色的地方秩序。

  秩序是社会的有序状态,是结构的相对稳定,其最终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动态平衡。在乡村,关系的动态平衡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刘志琴]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
下一条: ·[刘魁立]中国的农村应该姓“中”
   相关链接
·[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
·[周波 孙艳艳]乡村振兴中的主体离村与精准返乡·[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邢怀焱]文化符号视域下探究民俗活动的生成与延伸
·[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玟瑾]从地景轶闻到全民记忆:嘉庆君游台湾传说的文本化历程研究·[吴竞尧 牛乐]“艺术在地化”与“在地化的艺术”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