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施爱东]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1 | 点击数:22427
 

  我们把这些在同题故事中高频出现的、在故事逻辑上必不可少的母题,称为同题故事的“节点”。

  下面我们依次对孟姜女同题故事的9个节点进行简单的逻辑分析。

  1.秦始皇要修一座长城。这是故事的前提、悲剧的根源。

  如果秦始皇不修长城,男主人公就无须逃役,不会被抓,孟姜女也不用寻夫、不用哭长城,整个故事无从讲起。

  2.男主人公逃役。这是矛盾和冲突的起始。

  说明修长城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单苦差使,男主人公是不情愿的、被迫的。因为逃役,所以男主人公需要背井离乡,于是才有机会他乡偶遇孟姜女,并与孟姜女结为夫妻,这才会生出后续的许多情节。

  3.男主人公成为孟姜女的丈夫。这是故事的另一个大前提。

  孟姜女和男主人公必须先有了夫妻关系,接着才会有孟姜女寻夫、哭城、殉情的后续情节。

  4.男主人公被发现逃役,并被送往长城。这是必要的过渡。

  如果男主人公没有被抓走,也就不会死,孟姜女也就不必哭了。那么,这个故事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说,孟姜女故事先验地注定了男主人公一定会被抓走,而且一定得上长城。

  在许多短故事中,上述四个节点可以是隐性的,比如说,故事一开头就单刀直入其标志性事件:“孟姜女的男人在这边修长城,后来饿着了,饿着了就是饿死了,就因为饿死了,孟姜女才哭她丈夫啊。”虽然故事既没有交待谁要修长城,也没有交待男主人公是否愿意修长城、男主人公如何成为女主人公的丈夫等等,但故事是以承认前述四个节点为前提的,也即故事隐含了修长城这么一单事,隐含了男女主人公的夫妻关系,隐含了男主人对于修长城的抵触情绪以及被抓壮丁的事实。

  5.男主人公死去,并被筑进长城。这是矛盾激化的决定性因素。

  男主人公一定要死去,他不死,孟姜女哭倒长城就变成无理取闹了。男主人公的死,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合法性依据。

  而且,男主人公死后不能葬到别的地方,一定要被筑到城墙里面去,只有这样,孟姜女才有必要“向城而哭”。否则,如果男主人公另有葬所,孟姜女就应该到男主人公的墓地上去哭,不应该跑到长城脚下来哭。如果不在长城脚下哭,长城就不会倒。这样,从空间上来看,孟姜女的哭就可以脱离长城这个中心点。那么,我们再往前推,就会发现,男主人公其实也没必要非得死于修长城不可,反正就是死,然后她老婆来哭,这样,他可以死于战争,或者死于别的灾难。同样,秦始皇也没必要出现了。整个故事就完全变样了。

  所以说,只要“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倒长城”这一标志性的核心母题不变,男主人公就一定要死在长城,而且必须被筑到城墙里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黄静华]史诗文类视角中的拉祜族“古根”叙事传统
下一条: ·[王逍]人生仪礼展演与集体记忆强化——以畲族“做表姐”斗歌习俗为例
   相关链接
·[朱宝姝]“卵生”与“洪水”母题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
·[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乌哈娜]阿尔泰语系AT325型魔法故事与达斡尔族《松树姑娘》
·[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及功能·[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刘丝雨]都市传说演变历程中的功能转向:基于“下水道有鳄鱼”故事的爬梳·[李燕]歌谣在《唐探1900》中的叙事功能与文化隐喻研究
·[孔德银 张宗敏 韩煜]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体育非遗的结构生成与功能转化·[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
·[段湘怀]传统手工业社会的技艺伦理生产·[陈小妹 张紫薇]海南自贸港传统侨乡中外文化交流功能演变个案研究
·[陈曦]从灾异叙事到共同体象征:滇中阿拉乡祭虫神话的生成与功能研究·[陈冠豪]当代鬼传说的“影子记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