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杨同卫]城镇化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
  作者:杨同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29 | 点击数:10506
 


  乡村记忆是乡村文化的直接凝结和体现,是由乡村独特传统逐渐内化而成的乡民的思想观念与认知习惯。从特质上来看,乡村记忆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是乡村认同和乡村社会资本的集中体现。从功能上来看,乡村记忆具有文化规约、社会认同、心理安慰与心灵净化功能。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加强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迫在眉睫。文章提出了乡村记忆保护与保存的若干措施与途径。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中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作为一个传统的阶级将会终结,但农民的终结并不是农业的终结或乡村生活的终结。与乡土相连并产生的人类情感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寄托乃至终极关怀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使不少乡村尤其是近郊乡村并入城镇,一些乡镇也开始向中心村集中,乡村文化和乡村记忆正不断被销蚀。因此,加紧对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对于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乡民心灵净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相对于城市文化的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民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孟德拉斯曾注意到乡村文明与乡土文化问题。他说,较之土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漫发展可以给人以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占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人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占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存在,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存在,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人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土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30余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取得巨人成就。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逃‘城市病’旧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人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在农民人量进城、农村土地被人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令人堪比《光明日报》曾刊文呼吁“城市化,不能把‘遗产’铲掉”。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而要提高乡村文化卞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而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

  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尽管土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民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人发展、人繁荣相适应,是承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凤凰网-《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8月29日 08:1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晓葵]“记忆”研究的可能性
下一条: ·[郭于华]女性如何记忆和思考遭遇的苦难
   相关链接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
·[孟令玉]乡土变迁下的家族发展·[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黄秀双]宗族记忆的重构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
·[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陈冠豪]当代显性鬼传说“影子记忆”的“箭垛”组合现象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白笑天]民族记忆:先秦巫文化与民族思想文化交融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