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杨同卫]城镇化中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
  作者:杨同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29 | 点击数:9250
 

  三、乡村记忆的保护与保存方式

  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根据城镇化的进程,我国未来20年还有约4亿农民将转变为市民。与中国高速城市化相伴而生的,是以同样速度消失的乡村及乡村记忆。

  有学者指出:现代文化并没有解决农民精神生活的根本问题,现代文化没有成为人们真正的精神依。所以,城市化不能将乡村所有的旧有景观一扫而尽,不是用城市文明替代乡村文明。应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历史责仟感,树立正确的乡土意识,做好乡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保护,不仅包括那些在乡村残存的文物占迹,也包括保护与农耕相关的乡土文化记忆。通过传承乡村文化与发展乡村经济的联动,实现文化的延续与丙生,保证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编写村史、村志,以记录乡村文化

  “盛世修志”是我国的一项人文传统。抢救村志村史,对保护我们曾拥有的记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村志的内容不仅包含村庄起源、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乡村政治,也蕴含文化娱乐、风俗民情、邻里故事、名人轶事等。例如,“长芦”原是南京六合县的一个镇,正在逐步卷入南京城市化的人潮中,但他们编写的《民芦镇志》留住了弥足珍贵的乡村记忆。其中,第十五章价池方文化》对民芦地区的民间舞蹈、戏曲、民歌民乐记载较为细致。第十七章《社会》描述了乡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态。

  (二)通过固定场馆展示乡村民俗风情和发展历史

  在传统上,乡村记忆靠口口相传、靠世代相传。随着城镇化进程,旧有的生活格局被打破,邻里关系被重构,生产条件、生产土具在更新,乡村记忆会失去其载体,需要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寻求新的留存、传播载体。国家要增加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首先,可以建设村史馆。‘村史馆”是保存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将村民家中留存的实物档案集中到这里,酉己以相关必要的文字说明,成为风格独特的农耕记忆园。譬如,在浙江省绍兴县梅东生活记忆馆,犁、水车、筛格、风箱、斗桶、答帽、草鞋、团案等这些具有鲜明水乡农家特色的传统生活用具一应俱全。浙江省绍兴县档案部门实施以“乡村史苑”命名的乡村记忆基地土程,着力将乡村记忆基地打造成村落文化的传承地、乡村文明的弘扬地和先进文化的培育地。

  其次,还可以建设文化墙、文化活动中心等开放性场所,通过文化墙、公共活动中心的建设保存乡村记忆。目前,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这一状况必须加以改变。

  (三)传承区域特色文化,培养民间技艺传人

  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就在于广大民众同民俗文化之间的情感依赖和联系。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开设当地特色文化辅修课程,培养文化传人;选拔聪慧的青少年,传授民间文艺;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举办非物质文化培训班;鼓励民族学、民间文化研究,使乡土文化的火炬代代相传。通过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使乡村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四)继续开展丰富多彩、乡民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乡村文化活动

  组织花会、灯会、戏曲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在休闲娱乐中受到教育;发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土艺项目,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凤凰网-《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8月29日 08:1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晓葵]“记忆”研究的可能性
下一条: ·[郭于华]女性如何记忆和思考遭遇的苦难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
·[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王卫华]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传承
·[王凌志]电白乡镇非遗文化治理实践探寻·[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