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王杰文]从“类型”到“类型的互文性”
  作者:王杰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1-26 | 点击数:3951
 

  摘  要:“类型”是民俗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围绕着“类型”的争论贯穿于整个民俗学的历史之中。从静态的“类型”研究转向动态的“类型的互文性”研究,不仅是新世纪国际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也是民俗学与文学、历史学、语言人类学等学科建立对话关系的新基础。

  关键词:类型 理想类型 分析的种类 民族的类型 类型的互文性


  (本文刊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02期,文章内容详见PDF版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条: ·[王杰文]文化政治学:民俗学的新走向?
下一条: ·[刘大先]新媒体时代的多民族文学——从格萨尔王谈起
   相关链接
·[冯文开]约翰·弗里口头诗歌类型的概念再阐释·[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乌哈娜]阿尔泰语系AT325型魔法故事与达斡尔族《松树姑娘》·[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
·[王之心]《全元戏曲》中的丫鬟角色类型研究·[孙芝楠]圣王的神格建构:山西唐太宗信仰虫王崇拜类型的调查与研究
·[秦振文]文史互证:“三言二拍”中的婚俗探析·[罗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口头文学视角下历史演义小说类型人物的成因研究
·[李丽丹]蒙古族ATU613“偷听话”故事:角色、叙事与空间象征·[郭凤尧]民俗场域中女性参与的类型构建及禁忌逻辑
·[陈姵瑄]江南“祈财类民间宝卷”故事主角的神人属性及其叙事特点·[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
·[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
·[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