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阮艳萍]数字传承人:一类遗产表述与生产的新型主体
  作者:阮艳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7-04 | 点击数:14788
 
 田壮壮的数字高清纪录片《德拉姆》讲述的是茶马古道上的人们的当下和历史境遇。茶马古道是一条连接滇藏、沟通域外的陆地干道。茶马古道地势险峻,行路之难举世罕见。马帮终年奔走其间,驮运茶、盐、粮食。是传说中古中国商贸往来的奇迹,是典型的文化空间遗产。而田壮壮的纪录片指向的是这个奇迹的现在。虽然田壮壮一再声明避免特技和“太画面感”和“太强调”[13]的镜头,但片子还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视听语言描述下的美好世界:马帮蜿蜒在“之”字形的古道,森林、江水、乱石坡,水声、马帮铃声,和着神秘空灵的音乐;夜晚篝火旁赶马人纯真的愿望;白昼孩子们腾跃在高山上简陋的篮球场;老奶奶枯萎双眼中留下的泪滴,暗黑屋子里从天窗透进的一方光柱,火塘的青烟在这里袅袅而起;从容安详的边地小镇,沉思般踱来踱去的马;明净月光下的乡村教堂,和同样明净的唱诗声;像心愿一样在远山升起的缥缈云雾……一切都如空气般通透,浑然,和单纯。而更打动我们的,是口述者和拍摄者一样平和的态度,兄弟共妻、如同家人的同样骡子被落石砸死、不甘现实、凡心寸动、家庭琐事,一一娓娓道来。而片中貌似不动声色的字幕(比如片头的字幕,比如关于碎石坡的简单介绍)和同样不动声色的细节(比如赶马人驻足聆听炸石修路的炮声),其表意的丰富,与书面的文字相比决不稍弱。“《德拉姆》具有远远超越其地理和风土特色、可以引起全球共鸣的深刻内涵。”这是《德拉姆》获得翠贝卡电影节纪录片大奖后,《纽约时报》资深影评人士埃·欧·斯科特将它作为一部伟大影片而做出的评论。《德拉姆》获奖之后,著名影评人马丁斯科塞斯向田壮壮发来贺电:“我们被你的影片的壮美震撼。你的影片除了诗一般的作品外,更是一种永恒的历史教材,向世界展示了那个地区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融合统一。”[14]不是人类学家的田壮壮,在娴熟运用自己手中的数字设备和视听语言的过程中,以“仰视、欣赏、赞美”的态度[15],用直观的影像、声音纪录了生活于古道上人们的生存状态,完成了人类学期待的文化遗产的横向传播和纵向的传承。无独有偶,学者贾宏也曾评价说,《德拉姆》“让观众了解民族、民俗、民风的生成和发展,更深层次地包含有一定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中华民族的总体性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德拉姆》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资源,在于它成了一种或多种民族、民间文化保存、延续的手段”[16]。
遗产表述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彭兆荣教授所描述的,“在遗产所有权发生‘让渡’后,遗产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发生了‘分离-倒错’现象。遗产的主体,即遗产的创造者与‘发明者’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成为代表遗产‘发声’的主体,却经常处于对‘自己的财产’丧失发言权的情状之中”[17],政治权力、研究学者纷纷出场代言。
以影像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以及由此而生的创作观念转变,让遗产的创造者与发明者走到了发言的前台。
真实电影让主体说话的主张在这部片子中得到了贯穿头尾的落实,开旅馆的大妈、赶马人、老牧师和他的徒弟、走过了三个世纪的老奶奶、村长和他的儿子大耳朵、小喇嘛、美女教师……11个人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故事,像密友之间的私聊,又像内心独白;是一个个个体的故事,又分明说的就是这个空间里生活的这个群体。口述历史的静态拍摄更增加了这些故事的真实感和历史感。当然,民间在前台的言说离不开后台的数字传承人,他心怀记录电影“真实,真实,还是真实”的宗旨在在后台完成了最后的表述。
除了传统的影视技术,新技术的介入使得影像的媒介价值不断提升。从纯技术的角度看,高清数字影像具有自己的独到优势:“首先是用它拍的纪录片干净透彻,其次是它的色彩的表现力,第三是胶片感的造型意识”[18],而网络技术则具有易于交互的界面、广阔的超链接、快速大容量的传播、兼容以往的各种传播手段等优势,这些优势在文化遗产的表述中加强了以往传承传统的作用,让数字传承人拥有了功能强大的“金刚钻”。
文化遗产的数字表述方式,不仅综合了口头和书写的两大传统,神奇地消解了其间原本的对立,还加入了新的表述和传承元素,成为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一种新型的优势表述样态。而数字传承人则成为了一类新型的文化遗产表述主体。
人类学家纷纷拿起DV走向田野,无疑是对这种表述方式的最现实的肯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申载春]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下一条: ·[阮艳萍]娱乐与研究
   相关链接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所揽月]“物”的激活:景迈山普洱茶的传统重建与文化实践
·[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