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阮艳萍]数字传承人:一类遗产表述与生产的新型主体
  作者:阮艳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7-04 | 点击数:12459
 
除了这种临终关怀式地、抢救式地记录那些马上就要消失或是已经消失的文化遗产,让后代可以从影像记录中一睹曾经的尊容以外,要做到真正的传承,数字传承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他们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利用现代媒体的优越技术手段,让文化遗产在当代得到充分的二次发育,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传承人的加入,不仅使原民间传承人的活动因为媒介技术而得到强化,更使原有的文化遗产传承得到了拓展:虽然民间传承人也有走进大学课堂而是文化遗产在跨越空间的传承方面达成效果,但总体而言,民间传承人原本的重要使命更在于历时性的、注重文化遗产在遗产地的纵向传播;而数字传承人有在使当地民众众强化遗产意识的同时,他们客观上更多的是使文化遗产在跨越空间的维度上得到广泛的传承。两者的工作既有交叠,又相互补充,使文化遗产得到“时空并重、纵横结合”的传承,覆盖面大大增加了。
萨林斯曾说过,“文化在我们探寻如何去理解它时随之消失,接着又会以我们未曾想象过的方式重现出来”[10],在今天的数字化语境中,数字传承人利用自身在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依托电视、网络等强势媒体,在民族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曾想象过的重现方式”与他们天生地具有着亲密的关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与当地民间传承人和遗产拥有者进行充分沟通、实现良性互动亦是题中之意。
正像学者彭兆荣所说的那样,遗产其实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标准所进行的选择性划分、主观性描述、经验性解释和目的性宣传的产物[11],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和享用者,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阐释者和传承者。数字传承人正担负着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新型表述与生产的辅佐重任。 
 
三、文化遗产的数字表述
 
书面与口头,似乎是文化遗产表述中的两大传统对立派系。
书写的方式,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标志性方式,自然有其无法替代的传播优势,比如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可以反复阅读以充分理解,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的书写,大多是文人所为,研究者进入到某一遗产地进行或长或短的田野调查,然后依照一定的逻辑(客观的、功能的,或是文化的、心理的,或是其他的)整理成文,这个书写的成果有时民间的遗产拥有者和传承人也许有缘一见,但更多的情况是从此各走各路,更或许拥有者和传承人压根就不识字——他们不认识研究者所使用的语言。
口述的传统,是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表述样态,所谓“口传心授”前两个字说的就是口头的表述。表述语言的生动、表述方式的多样、表述的策略性、内容的选择性……恰如学者彭兆荣所言,“口述传统无疑是人类最大宗的文化遗产”[12]。师徒之间,看似随意,“见子打子”,实则在传承内容之外亦包含了丰富的传承智慧。“心授”说的就不仅仅是口语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肢体语言、示范动作、图示、特定场景等等,都是“心授”的重要部分。而这些部分,在书写的传统中往往是被弱化甚至压根忽视的,即使作者有心,文字工具本身往往也会造成一定的限制,产生“文不逮意”的情况。“立象以尽意”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传统智慧。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出种出种的方式来保证文化遗产能够在当时代传播开来,也跨时代传承下去。
今天,掌握影像、网络等数字媒介技术的数字传承人使用客观叙述、口述同期声,配合画面构图、光线运用、拍摄角度、镜头调度等等各种手段,让文化遗产以前所未有的声、图、文并茂的样态出现在不通时空的人群面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申载春]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下一条: ·[阮艳萍]娱乐与研究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