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阮艳萍]数字传承人:一类遗产表述与生产的新型主体
  作者:阮艳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7-04 | 点击数:12458
 
  
四、文化遗产的数字生产
 
在我父母居住的昆明盘龙江畔,一幢烂尾房的顶层平台后来是一个小广场(总之屡禁不止),曾经是外来打工者周末聚集“打跳”的场所,他们跳的正是我在丽江四方街学来的舞步(当然可能更丰富、更复杂)。每次经过的时候,我总会驻足片刻,因为这不是一个商业的活动场所,参与者们自发地聚集在这里,他们欢快的舞步和简单明净的笑容,明显地带有着文化学者们关心的族群和地缘认同的意味。就是说,即使是经过某些商业化行为之后,这些舞步依然被认同。就像学者高小康所言,“关键不在于它是否被商业化或政治化了,而在于这种民歌的传唱和接受是否还能够唤起特定族群共享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19]我曾问过其中之一员,一个年轻的姑娘,问她以前在家跳不跳,她说当时不爱跳,忙着读书,到昆明以后是老乡领她来到这里,互相教教,再跟着光碟学学,以后就经常来,没有事情就会来。
就这么简单,现实生活的朝九晚五是必须认同的现实,而都市里的“打跳”给姑娘小伙子们带来的是内心的族群和地缘认同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感谢过那不知名的光碟摄制和发行者?——那甚至可能是一张地下制作的廉价的盗版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说到:“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活态的,一直处于发展、演变和生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参照遗产传承保护的历史,还是按照现代的市场运作机制,遗产传承和保护主体应该更多、更自觉地发掘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寻找能够在遗产传承、保护、演变与提供民众更高质量的生存权利之间找到契合点。如何寻找文化遗产在当代发展演变的新的空间,除了民众(包括遗产民间传承拥有者和民间传承人)、政府、学者的努力以外,数字传承人利用自身影响和优势的电视、网络、手机等新进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是完全可以也应当助上一臂之力的。
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尤其是在文化多元、价值取向自由的今天,文化遗产地的民众并没有要隔离在现代文明之外以满足外界研究者和猎奇者的要求的义务。——但是是不是没有隔离的情况下他们一定会认同从电视上学来的时尚生活方式呢?也许会有,当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不自信的时候,认为那些都太土、太落后的时候。以数字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把世界(包括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资源化并通过网络远程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而不是把外面的世界藏着掖着不让他们知道的时候,文化遗产地的民众可以被引入到一个成熟、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中,也可以更好地把他们本民族文化遗产充分理解清楚。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才可以进行真正的文化选择。
遗产保护模式在遗产保护圈子里争论不一,但就尊重民众的话语权和生存权不能割裂开来这一点是能够达成共识的。
旅游模式是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以新的方式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模式,就是将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开发成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学习和购买的旅游产品。比如东巴文字本是纳西文化中顶尖的精英文化,一般大众根本接触不到。一种专为外地游客而开发的东巴文字木牌(木盘),在丽江有着很好的市场。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学者高小康力排众议,认为它“不仅承担了东巴文化的记忆,而且成为在文化全球化和同质化的当代,显现纳西族文化个性的一个鲜明标识”,此举既使不能为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辩护,也“至少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多样性发展问题的复杂性。”[20]除了民众和社区的经济意义的参与,旅游模式还让遗产地民众能够在他人的印象中重新解读自己的文化,“镜中我”的接受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起强烈的自豪与认同的情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申载春]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下一条: ·[阮艳萍]娱乐与研究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