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玉兔迎春
  作者:赖睿 霍竹山   摄影/图:申沛农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8 | 点击数:27324
 


  玉兔迎春。2011年2月3日,辛卯兔年就要来到我们身边了。 

  用十二生肖纪年,在中国是普遍认同的历法。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清代学者赵翼的《陔馀丛考》称十二生肖之说起源于东汉;也有郭沫若先生的生肖外来说。较为认同的一点是,生肖与华夏先民的动物崇拜有关。在漫长的历史中,术数家将这种图腾情结与地支相配,用于纪年。

  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与十二地支中的“卯”对应,常连称“卯兔”。因此,兔的一个别称又叫“卯兽”。而一天十二时辰中的“卯”时——清晨5时至7时,又称作“兔时”。

  王充的《论衡》对十二生肖有比较完备的记载,其中说:“卯,兔也。”最早记载卯为兔的文献是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又有一说,认为十二地支是十二生肖的象形字。古文字中,“卯”与“兔”的字形颇为相象,卯字取兔形的大部分。

  兔子因其机敏驯良、温顺平和的秉性,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兔也一直被认为是祥瑞之兆。古书《瑞应图》中有:“赤兔大瑞,白兔中瑞。”古代祭祀时,也有用兔来供奉。

  民间传说中,兔子的形象多与神仙联系在一起。西王母像图上,常见捣药的灵兔;陕北的汉画像石里,也有仙人乘兔车的形象。古代神话《嫦娥奔月》中,在广寒宫与嫦娥朝夕相伴的便是玉兔。千百年来,玉兔捣药桂花树下,降福人间。

  “兔”还是民间对月亮的一种代称,自古就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说。历代文学作品也常常以此为题。如卢照邻的《江中望月》中曰:“沉钧摇兔影,浮桂动丹芳。”李绅的《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诗云:“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

  早在商代,便有墨玉兔形佩。西周时期,已出现兔形青铜尊。到了汉代,人们喜欢以兔的形象入画。唐代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便有了当做玩具的瓷小兔。直到今天,民间工艺品中,不论是刺绣、剪纸,还是泥塑、布艺,亦或是面塑、纸糊,都常见兔子的身影。

  兔儿爷是北京民间的老玩意儿了,起源于明末时期,是中秋时节的一种泥制玩具,也用来供奉祭月。《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这兔儿爷兔首人身,手持玉杵,身着大将军行头,威风八面,或坐于山石之上,或骑在猛虎背上,张扬着民间艺人的大胆想象。

  传说在兔年,人们可以节节攀高。因为兔前肢短,后肢长而有力,宜于上攀,而拙于下降。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古今工艺美术品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兔形象,并祝愿广大读者在兔年纳福添祥,步步登高! (赖睿)

玉兔闹春(剪纸)   

华月秀 2010年 作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

  《玉兔闹春》以陕北黄土高坡为背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剪出兔子“闹春”的场面。左下,是窑洞里,一群吹拉弹唱的兔儿们似自娱自乐,又像是参加什么喜庆的活动;右下,是一个“灯会”的热闹场景,莲花灯、金鱼灯、生肖灯……灯影里,兔儿们好像也要祈盼一个五谷丰登的年景!上边,是兔儿们扭起的陕北大秧歌,跑驴、旱船、耍狮子、舞龙、扇舞、腰鼓、唢呐……在伞头的带领下,兔儿们也要去拜年了。(霍竹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01月11日 第08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立春:“迎春、打春、咬春”
下一条: ·两岸学者合作 在台出版谭振山故事集
   相关链接
·[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