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陈华文]论典籍、诗文与传说的交错互动
——以浙江金华的黄大仙为例
  作者:陈华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5 | 点击数:18340
 

[摘要]有关黄大仙记载材料最早出自于葛洪的《神仙传》,之后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有关于黄大仙的故事或诗文在叙述他的事迹,并对地方文化产生影响。20世纪以来,随着黄大仙远播港澳和海外,这种影响还在持续发展并不断升温。本文就黄大仙的这种文人记载与传说互动的关系进行较系统而全面的探讨,以期对民间传说与记载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普遍性问题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黄大仙;传说;记载;互动

[中图分类号] I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72(2004)05-0041-07 


在民间传说的研究中,人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对传说的源头一般的认同更加偏重于典籍记载,如四大传说中的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原因是传说的早期形态只保存在典籍之中,甚至是经过改造了的典籍之中。而研究者阅读的只是这种形态,于是传说的发端似乎来源于典籍或文人的创造,民间的声音由于文字式记录方式被垄断在文人之中而被湮没。加上典籍记载拥有固态化和稳定性的特征,一些后来对民间传说的关注者或研究者只有典籍记载的内容可以利用,从而使民间传说成了仅仅是与典籍记载交错互动中的一条暗线。然而,当我们回过头重新审视一个典籍记载或传说内容的时候,却往往发现它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典籍记载多寡,而决定于传说在民间的流传深度和广度。缺乏传说支撑的典籍记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尤其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从下面关于黄大仙——一位在香港具有显赫地位的信仰神灵,因香港的崇敬而峤显于东南亚及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的仙人的研究中,得到这种结论。

关于黄大仙的出身及其成仙地等问题,笔者已进行过研究,①而关于黄大仙的传说问题,笔者也进行过一定的考察和梳理,②但却没有对典籍记载与传说的存在之间的交错性和互动性进行过观察和研究。其实可以发现有关黄大仙这一神性人物的存在和影响的产生,主要依靠三种不同的系统,即典籍记载、文人吟咏和民间传说。而三种系统中,似乎典籍记载是最原初的,文人吟咏附着于典籍记载并强化着典籍记载的真实可靠度,民间传说则潜伏于典籍记载或文人吟咏之中,成了一条暗线,甚至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位置。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思路和背景下所做的初步研究,以此试图理清三者之间的交错互动关系,并对民间传说在典籍记载的互动理论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皇初平——典籍记载系统

黄大仙的原型最初被记载于晋葛洪的《神仙传》,称皇初平,其文曰:

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年忽然,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历年不能得见。后见市中有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因问弟曰:“羊皆何在?”初平曰:“羊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见之。”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神通如此,吾可学否?”初平曰:“惟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亡略尽,乃复还去。临去,以方授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焉。

这个故事被葛洪记载下来之后,几乎成了典籍文本的范式,在后来的道教有关典籍以及地方志中,完整地被沿袭了下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晔原]节日的形成与数字观念
下一条: ·[西村真志叶]民间幻想故事的素材选择及其形成
   相关链接
·[闫舒婷]神圣叙事与世俗逻辑:武后形象的地方书写及社会隐喻·[徐胜男]茅山华阳洞“小儿化龙”传说佛教文化内涵论析
·[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吴沛]甘罗传说的“神圣儿童”原型分析·[吴玟瑾]从地景轶闻到全民记忆:嘉庆君游台湾传说的文本化历程研究
·[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怡玲]阿诗玛传说的景观叙事呈现与旅游促进研究
·[王兴尧]文本·仪式·节日:春联风俗传说的文化叙事·[王夕丹]恐怖女性与现代性焦虑
·[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王祺]长城边缘:明清易代与山海关孟姜女传说
·[王敏琪]连台本戏《济公活佛》与近代民间济公信仰·[王辉]云冈石窟区域民众信仰口述史研究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孙岩 Любовь.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Одзял]“石化”意象的文化隐喻:俄罗斯远东地区那乃族博隆湖传说中“人-石转化”的人类学解读
·[孙妍]口头传统与民俗主义的互动共生·[孙瑾]西王母传说在日传播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