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陈华文]论典籍、诗文与传说的交错互动
——以浙江金华的黄大仙为例
  作者:陈华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5 | 点击数:14164
 

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流传于民间的五个方面黄大仙传说内容来看,其生平显然是典籍记载系统和文人诗文吟咏系统所缺乏的。可以想像,一个在地方上具有很大影响的大仙,在民众的心目中一定是一个不同凡响、具有出生奇异、天生异禀、能力非凡的人物,这在一些著名的人物或仙人传说中都存在类似的情况。黄大仙的有关生平传说,正好弥补了典籍记载和诗文吟咏系统的缺陷。这个内容可能在葛洪采写“皇初平”入《神仙传》时就已经存在,但葛洪却将它略去了,而民间却还保留着。当然,这种保留千百年来一定已经是经过了相应的流传变异,但善良的人能得到善报的观念,却非常古老和传统。

修炼成具有叱石成羊法术的仙人这一点,典籍记载系统、诗文吟咏系统与民间文学系统几乎完全一致,这说明,三个系统在某些方面是有“共识”的,这就是成仙和法术。成仙必定要修炼,修炼必定要有结果,那就是要有法术。仙人的法术各不相同,著名的八仙传说故事中,八仙的法术就各不相同。黄大仙的法术是叱石成羊和叱羊成石,另外还具有日中无影与坐在立亡。但与典籍记载系统和文人诗文吟咏系统不同,民间文学系统不仅有成仙和法术这一内容,还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另外一些内容,那就是大仙运用法术去惩治贪官、扶弱助贫和造福一方百姓。它是另外两个系统所没有的、属于民间文学系统中最具特色或个性、最具有道德感或理想追求的内容。

这一类在典籍记载与文人吟咏系统中几乎被遗忘的内容,在民间却是最受欢迎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试想,一个从地方上修道成仙的大仙,却仅仅展示自己的法术而没有用这种法术为民请命、为民造福,这个大仙在民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地位,还怎么能千百年来活在民众的心目和生活当中?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典籍记载与诗文吟咏没有直接牵涉,但却在其不经意的文字叙述或相关的一些内容中,从侧面让我们感受到民间文学系统相关内容的存在。如《赤松山志》中有关于《炼丹山》的记载,便是这样。炼丹山:“高数十寻,去宫五里。自宫左循坦途而去,至山下,度小桥,由峻岭而上。其上平旷,景物不凡,一望数百里,近在目睫,盖二皇君炼丹之所。其上有庵,岁差道士主之。丹光洞焕,辉润草木,山中凡可以为药者三百余种。……绍兴间,①降香祈福于此。其下有仙田凡一二里,细碎不成片段,远望高下若阶级,相传为二皇君植灵苗胡麻之地。自五代以来,尝以种香黍,每岁必以进贡。唐本观道士舒道纪有诗云:‘至今丹井水,香满北山田。’……”所记内容透露出与《丹水植香黍》相同的情节。而《圣石山》②所记内容则与《作法移圣石》相同,说明历史上的记载至少部分内容是有传说为其依据的。三个系统的交错互动,由此也可见一斑。

至于惩恶助弱、为民造福等内容,则至少在宋代时就已经广为流传,并且还通过特殊途径上奏皇帝,由皇帝给予了特殊封号。黄大仙便是由于“汲井愈疾”、“祈晴祷雨”等造福于民的特殊贡献而被敕封为“养素真人”和“养素净正真人”的。这类故事目前在民间依然有不同异文的存在,尤其是惩恶助弱、救人于水火等内容,更是民众所期待,我们上列民间文学系统中的第三类内容所举就说明了这一点。

没有典籍记载和文人吟咏,黄大仙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没有民间文学传说系统,黄大仙则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并且千百年来一直活在民众的信仰中。典籍记载与文人的吟咏在不同时期都曾经吸收了民间文学的影响和养料,正如民众的信仰维持了黄大仙千年来的香火一样,民间文学在民间自成体系的存在,滋养着黄大仙,并保持着黄大仙人物传说个性。因此,从本质上来看,黄大仙存在的生命力,就来自于典籍记载、文人诗文吟咏与民间文学三个系统的交错互动。事实上,这种互动不仅存在于黄大仙传说之中,同样也存在于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型传说之中。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晔原]节日的形成与数字观念
下一条: ·[西村真志叶]民间幻想故事的素材选择及其形成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
·[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