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俗民”何以“感受生活”
——基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个人生活史的调查
李香霖
(云南大学)
摘 要:由于民俗内在具有的生活属性,作为民俗主体的“俗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是自发感受、创造并赋予生活意义的根本存在。“感受生活的民俗学”关注俗民个体的生命叙事与生活世界,并以主位视角来观照整体性的生活文化。“个人生活史”首先在透析个体的民俗感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借以微观的个人叙事发现“俗民”在实践行为、情感体验与生活记忆中的民俗文化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本质上取决于传承人的生活实践,通过个人生活史的研究视角,揭示文化实践的内在机制的同时,能够观照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主体能动性。与传承人的田野交互过程中,研究者的“共情”式“感受”影响着理解研究对象“生活感受”的深度与效度,同时也能够对自身的“感受”位置进行反思。
关键词:民俗学;感受生活;个人生活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