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研究》2018年第5期(总第141期)
目 录
民俗学史 |
|
|
民俗学“框架式”语境观的双重向度 |
惠嘉 |
5 |
现代技术、日常生活及民俗学研究思考 |
张翠霞 |
14 |
|
|
|
民俗史 |
|
|
两汉儒生关于“陈涉”符号意指分歧析论 |
聂济冬 |
23 |
消费视角下的北宋东京节日生活 |
董德英 |
31 |
道院与财委会:民国时期武夷山的寺产、茶产纠纷 |
曾旭 |
41 |
家国情怀:民国以前南洋华人婚礼的“上头”仪式 |
王琛发 |
51 |
|
|
|
民间信仰 |
|
|
田野调查所见华北碧霞元君信仰的几个问题 |
李俊领 |
60 |
“泊船祭祀”与“人神互惠”
——清代漕运旗丁崇祀文化的规制与功效 |
沈胜群 |
67 |
雨水与“灵验”的建构
——对陕北高家峁村庙的历时性考察 |
陈小锋 |
80 |
山东财神会习俗研究
——以潍坊地区为主的分析 |
吕树明 黄景春 |
89 |
|
|
|
民间文学 |
|
|
顺服与反抗:关于“天子地”故事的文化分析 |
陈进国 |
98 |
口头传统与图像叙事的交互指涉
——以浙南畲族长联和“功德歌”演述为例 |
孟令法 |
108 |
|
|
|
田野报告 |
|
|
现代性的两面性与民俗艺术的传承困境、机遇及其应对
——以湖州石淙蚕花为例 |
季中扬 |
118 |
礼物的竞争:民间信仰活动自我扩张的社会机制
——以浙东福村例 |
袁松 |
125 |
一座移民村落对传统的再生与利用
——以广州市沙坑村及其龙狮团为中心 |
彭伟文 |
135 |
从“做香花”到“打斋”
——马来西亚居銮客家丧葬法事功能探析 |
冷剑波 |
14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