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研究》2018年第3期(总第139期)
目 录
·学术前沿· |
|
|
民主化的对话式博物馆
——实践民俗学的愿景 |
户晓辉 |
5 |
“实践民俗学”的“实践论”批评 |
王杰文 |
15 |
变迁作为遗产?城市传统作为“自相矛盾”的范畴 |
[德] 沃尔夫冈·卡舒巴 著 包汉毅 译 |
26 |
|
|
|
·民俗学史· |
|
|
江南“低乡”究竟有何不同?
——《垂虹问俗》读后 |
赵世瑜 |
29 |
日常生活与作为视角的民俗 |
王立阳 |
36 |
从人种志、民族志到田野志
——围绕“ethnography”翻译的人类学学术论争 |
徐义强 |
49 |
|
|
|
·民俗史· |
|
|
儒家政教与汉代风俗理论的演变 |
曲宁宁 陈晨捷 |
57 |
汉代宴饮与国家秩序结构 |
秦铁柱 |
65 |
女为悦己者容:中国古代女性服饰表征与审美取向 |
宋金英 |
74 |
|
|
|
·民间文学· |
|
|
从感生到帝系:中国古史神话的轴心转折
——兼谈古典神话的层累生产 |
陈泳超 |
80 |
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
——以大禹传说研究为中心 |
马竹君 |
92 |
敦煌写本中的人神禁忌 |
王方晗 |
102 |
“大闹”与“伏魔”:《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的禳灾结构 |
李永平 |
112 |
|
|
|
·民俗观察· |
|
|
“鬼主”与圣权制
——西南地区历史上的治理文化刍议 |
张小军 雷李洪 |
119 |
演剧与社会动员
——以1944年河北阜平县高街《穷人乐》的编演为中心 |
韩朝建 |
129 |
仪式实践与榉村的社会整合 |
何 明 杨开院 |
140 |
多元螺旋式世俗化、价值重建与文化自觉
——德国巴伐利亚阿柏村天主教徒的实践 |
谭同学 |
14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