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小暑
——伏天至,热浪滚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7-03 | 点击数:2759
 

黄卓绘

  觉得天气越来越热了?因为小暑(7月7日)即将来临。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节至小暑,也就进入了我们常说的“三伏天”,连风也变得热浪滚滚。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应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伏”,是指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配合决定的。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如庚子、庚寅、庚辰……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一般头伏10天,中伏10天或者20天,末伏10天,合称“三伏”。

  【物候】

  古人同样将小暑划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初入小暑,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意,风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所说的八月即夏历的六月,正值小暑时节,由于过于炎热,连蟋蟀也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当此时节,地面上热气蒸腾,老鹰也不愿下来活动,久久徘徊在清凉的高空中。

  【民俗】

  食新:在过去,民间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法。

  吃饺子:小暑开始入伏,关于伏天的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吃藕:在民间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多种维生素,钾和膳食纤维也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禁忌】

  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谚言:“小树西南风,三车勿动。”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

  江南有小暑忌雷鸣的习俗,谚言:“小暑一声雷,倒转作黄梅。”意思是说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维持一段时间。

  【赏鉴】

  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独孤及(唐)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武元衡(唐)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养生】

  平心静气:中医讲究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心神受损则必涉及其他脏腑。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子就是这个道理,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少动多静:炎炎夏季,骄阳普照,地热蒸腾,正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养生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变化。此时,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最好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还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

  切勿赤膊: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还和皮肤辐射有关。当外界温度超过37摄氏度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更加闷热。所以,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小暑节气,太阳距地面较近,晴天空气中紫外线含量在一年当中是比较高的,因此赤膊也容易造成晒伤。

(原载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7月3日第8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小寒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大暑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余仁洪]二十四节气的时代价值和当代表达·[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
·[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