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康丽]角色置换与利益代言
——从社会性别角色解读中国巧女故事
  作者:康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1 | 点击数:3756
 

【摘要】:巧女故事同其它民间故事一样,故事中每一个角色的设置,每一种行为的表现都渗透着讲述者对现实思考的描述和愿望的倾诉。讲述者将故事的主人公确定为巧女,就是要通过这一女性角色在顺应或反抗某种文化压力时展现的言行才智,来叙述他们对女性现实不利处境的实在认识和补足想象。本文通过分析在由巧拙、两性共同构建的关系网络中各类角色间特殊的行为互动来探讨民众赋予巧女故事中各类角色的文化蕴意。

【关键词】: 巧女故事 性别 角色 家庭利益 代言


(本文刊于《文化研究》2003年第一期,文章内容详见PDF版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条: ·[薛克翘]《五卷书》与东方民间故事
下一条: ·[康丽]中国巧女故事中的角色类型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王祖悦]泰山进香中的性别越界与士人焦虑
·[王之心]《全元戏曲》中的丫鬟角色类型研究·[倪晨嘉]青年女性的“DIY 婚礼”实践
·[马丽莎]东乡刺绣发展对当地女性角色转变的影响研究·[刘艺萌]革命中的女性记忆塑造
·[李丽丹]蒙古族ATU613“偷听话”故事:角色、叙事与空间象征·[李佳益]民俗学史中的性别维度
·[何赛飞]绍兴禹陵村姒姓后裔祭禹仪式的身份实践与非遗传承·[丁玉蓉]从"蛇妖"到"新女性":白蛇传说的民间叙事流变与文化记忆重构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圆圆]分久必合:从“拦门”二元对立元素看社会性别规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