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重阳节
  作者:张勃 荣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8 | 点击数:20975
 

  (三) 其他

  1、 收浪荡

  广西荔浦在民国时期于重阳节延请道士鸣角祛邪,挨户散符卜卦,收水米火烟包置于茅船上,然后运送河旁焚化,俗称“收浪荡”。

  2、 茶马会

  吉林梨树一带,巫觋于是日供神,病愈者则摆列香供致谢,俗谓“茶马会”。黑龙江安达等地也有类似的活动。

  3、 祈子

  浙江云和男子携带酒菜登狮山,求子的妇女则到山上胡公庙拿兆。

  4、 龙烛会

  安徽铜陵举办“龙烛会”,以迎官山神,并且戏竹马逐疫。

  5、 赶山猫

  海南重阳节早起群呼,称为“赶山猫”,以为安富之兆。

  6、 送火灾

  广东四会一带,重阳过后,各坊打火星醮以禳灾,名曰“送火灾”。

 

  八、占岁、占天气

  根据节气的天气状况占卜未来的气候和收成的习俗相当普遍。重阳节也是如此。

  1、 占岁

  湖南则盼望重阳节下雨,因为重阳节占喜雨,宜晚禾,又主秋稔。忌讳西北风,因为西北风主来年歉收,而东北风则主丰收。陕西同官则认为重阳节有雨,冬必有雪,来年豆麦收成好。天津静海的皮货行以重阳节天气占验货之贵贱。

  2、 占天气

  我国各地普遍认为,重阳节晴,主一冬无雨。黑龙江珠河有谚语:“初一无雨看重阳,重阳无雨半冬干”。浙江定海的谚语是:“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大雨一冬冰。”四川简阳的谚语与之相类,是为“重阳有雨一冬晴,重阳无雨一冬零。”又同官俗信此日有雨,冬必有雪。上海金山的谚语则为“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湖南常宁也有“重阳无雨一冬晴”的谚语。又在江苏吴县,俗以为重阳日晴则冬至、元日、上元、清明多晴;重阳日雨则这几日皆雨,又主灶荒。

  河北文安一带,以重阳节这天的阴或者晴占验冬季的寒暖,俗以为阴主暖,晴主寒。当地谚语说:“九九晴,一冬凌;九九阴,一冬温。”

  湖北荆州一带认为重阳日多暴风,称为“寒信风”,船工要当心。当地的谚语说:“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张勃的星空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
下一条: ·[田兆元]金钱诱引下的节假日误区 把社会带向无文化的时代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郑云云 张年宽]重阳节向老人节演变考·[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乔楠]《金枝》视角下的“重阳节与数字崇拜”·[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