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重阳节
  作者:张勃 荣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8 | 点击数:20980
 

  六、社交习俗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社会活动日。无论是登高还是饮酒赋诗,往往是呼朋唤友,结伴同行,都含有社会交往的内容。鉴于前面已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本目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亲戚亲戚赠送、迎女、拜师长等几个方面:

  (一) 亲戚赠送

  重阳节送节的习俗非常普遍,所送礼物多是各地的重阳节物,其中最常见的当数形形色色的重阳糕了。山东禹城以枣糕相互赠送。陕西周至,以面为饼,层叠垒之,每十几叶中即杂以枣,蒸熟,再配上新下的柿子,竞相馈送。又在兴平,人们做花糕致姻亲。如果重阳节不能具备,晚十天半月或者一个月必须补送。在贵州玉屏,俗舂糍饼以豆粉,为馈节之礼。以河南阳武,富家制枣糕,兼以花果、肴醑馈遗亲戚。在安徽宿松,人们造花糍相互馈遗。

  值得注意的是,重阳节的菊花还是重要的社会交往媒介,在山东庆云县,养菊花的家庭常常以盆菊相互赠送。

  在重阳节期间的亲戚馈赠中,非常重要的是姻亲之间的交往。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出嫁女子的娘家于节日期间馈赠女子夫家的习俗。比如在河北邱县,俗以糍糕馈女。而新嫁女子的娘家更是不肯怠慢。比如在广西同正,重阳节,家家做豆饭,有女初嫁的家庭,则以此豆饭加上几只熟鸭送于亲家,如此三年,而亲家则又各分少许给邻居分享。在山西安泽,新嫁女家,制花糕,具食盒,嫁女母亲亲自到婿家看望闺女,叫做“住节”。在翼城,俗以面夹枣肉蒸之为糕,母家送给新嫁女,叫做“送馍”。在虞乡,则叫“送糕”。“送馍”和“送糕”都一定要配备多种礼品,乡邻间竞相夸耀,甚至借贷办理。在山东莘县一带,新嫁女家尽力制秋衣、食物送往婿家,叫做“缀节”。在江苏南京,俗制重阳旗,即以五色纸镂为花纹,中嵌令字,或插门楣,或为儿童玩具,竞称庆贺重阳。女子新嫁,娘家必须给她送去重阳旗,并加上时鲜果品食物,称为“重阳节盒”。

  (二) 迎女

  重阳节接女儿回娘家,是一些地方的习俗,陕西高陵、山东平原甚至称重阳为迎女节。天津一带,必请出嫁女回家吃糕,以之为“女儿节”。河北雄县,则迎女尝新酒。又在张北,这天迎女归宁,有秋收后休息之义,当地谚语说:“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秋收大忙之后可以休息松缓一下,同时,秋后家中也宽裕一些,陕西有谚语说:“九月九,家家有。”所以是接女儿回娘家的好时机。

  (三) 拜师长

  重阳节是拜师学艺和看望师傅的节日。甘肃镇原求学的弟子要于重阳节宴请师长,犹如端午节。在山西左云,这天要给老师送节礼,在武乡,同样要拜礼师长。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河南夏邑、山东莘县都有重阳节“隆师”之说。

  (四) 其他

  在安徽芜湖,租田地的佃农以粉粢做饼馈赠田主,称为“送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张勃的星空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郑传寅]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
下一条: ·[田兆元]金钱诱引下的节假日误区 把社会带向无文化的时代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郑云云 张年宽]重阳节向老人节演变考·[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乔楠]《金枝》视角下的“重阳节与数字崇拜”·[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