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那些年,我们一起行的花街
  作者:朱绍杰 俞小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6 | 点击数:14722
 

  “文革”十年间,

  仍举办了六次花市

  1967年初,报刊上再次讨论新春风俗革新,要求“破除封建流毒、过革命化春节”。这一次,花市首当其冲,避无可避。

  在广州市档案馆里有两份当年的文件:一份是《关于一九六七年不举办花市问题的请示》批复,其中省委明确不举办花市;另一份是1972年1月22日的广州市革命委员会文件《关于春节期间不搞花市及禁止农民进城销售花木的通知》,把办花市和销售花木与“过革命化的春节”视同对立。

  那时,取消假期、花市,取消不了几千年的民俗。除夕前几天,黄沙至芳村渡船人头涌涌,从芳村回来的人个个手拿鲜花,喜气洋洋。城内,冬菇、云耳类副食,糖果、香烟、腊味、煎堆、油角等应节年货纷纷摆上货架,虽然要凭票,仍然人来人往。

  但在“文革”十年间,仍然有六次花市举办。一份1969年2月的绝密文件材料,显示了当年春节花市的盛况:

  “郊区及附近各县的花农陆续进城卖花,到昨日已达到高潮。据初步统计,摆卖花档达815个,进城花农达3550多人。摆卖花档和参观群众都比较拥挤,尤其是荔湾区,共摆有花档750个,花农3470人。

  原来指定的摆卖地点光明中路光明南路已摆放不下,现已摆出浆栏路二十多公尺。从昨晚情况看,全市前往买花或参观的群众达85000人多人,其中荔湾区近6万人,越秀区2万余人。”

  在更多时候,新年买花和养花都成了不得不偷偷摸摸的事情了。

  说书艺人颜志图清晰地记得1972年的除夕,“我跟众人一样来到北京路西湖路附近,虽然明知道没有花市,还是去那里走一走。我看见很多市民很惆怅”。他回忆道:“也有些花农悄悄地拿两只木桶浸着花去卖,检查队一来他们就赶快逃走。”

  1973年,花市得以恢复。

  改革开放后花贵了,

  传统花卉不吃香

  2005年,西湖路花市再次让老广州人感到怅然若失。这一年,越秀区与原东山区合并,有提议把西湖路中心花市迁到大沙头。这成为广州并区之后,第一个为老城区居民热论不已的话题。

  事实上,更多的变化正发生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行的花街上。

  “以前的花都很便宜的,从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年桔也就二三十块。改革开放之后,花价成倍增长,一盆年桔都要上百到几百。而且市场的结构和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引进不同花种,花市上还搭卖科技产品、气球玩具等等。”

  这是叶春生对近年来花市变化的最大感觉。“民俗从生活中来,也会随着生活而发展。”叶春生认为,变化的只是内容,行花街所蕴涵的辞旧迎新之意未变。

  1980年后,花架上也由往年传统的桃花、柑桔、水仙、菊花到现在的蝴蝶兰、猪笼草、五代同堂、郁金香、富贵鸟以及各种水培花卉。曾在花市中充当过主角的吊钟花、素馨花不再光彩夺目。

  1987年,广州花市上就曾出现郁金香热,一盆郁金香售价8元。当年,一个普通广州工人的月收入约200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人民网-羊城晚报 2012年01月14日 14:5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伏藏:被埋藏的秘密
下一条: ·春节:传承中华文化之魂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