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个美丽的名字,一出春天的时间仪式,一段承平盛世的历史记忆。
我们在清明慎终追远,在和煦的春风中拥抱自然。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清明,一个纯粹春天的节日,正是阳气日渐升腾的日子。尽情地享受这大好春光,才是最高的天人和谐。可是,弱国无清明。面对春天,国人却只能跪在祖宗墓前哭泣,不由得我们不感叹清明之和谐、昌盛与否,实乃折射着国道之盛衰……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日渐崛起,民族危机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民众需要休养生息。当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我们更应催护新生。欣逢盛世,我们更有理由张开双臂享受这春天的清明。 ──摘编自施爱东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