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春节文化网上谈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春节文化网上谈

与时俱进的春节文化——民族文化的现代性重构
——春节文化网上谈系列之六
  作者:刘魁立 萧放 尹虎彬 张雅欣 周锦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3-04 | 点击数:34847
 

嘉宾与网友间的互动


      【圣人97】春节文化包括什么?

  【网友嘉宾:周锦章】这个问题好大,简直可以写一本书。传统春节习俗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然后有祭灶、守岁等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高正奎】在年轻人心里,本土的民族节日受到外来的洋节日猛烈冲击,甚至出现了我春节可以不过,但是洋节一定要过,这种现象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猫咪mm】我觉得这还是有着一个教育的问题。现在十来岁的年轻人,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很大,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判断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诱惑。而家庭社会就应该担负起教导的责任,让他们不要忘记没有民族性是可悲的。

  【高正奎】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你忽视了吗?

  【猫咪mm】当然不敢忘记,舆论的作用是强大的,所以才有"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之说啊。但媒体应该包括在社会作用之中不是吗?呵呵。

  【网友嘉宾:尹虎彬】我不认为中国人已经有某种迹象,说明他们更习惯或喜欢过西方的节日。这里先要明白,中国人是由许多的民族构成的。按照我的观察,许多少数民族基本上还是要过自己的节日,比如藏族的藏历年,汉族的春节等,这些节日及其习俗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削弱。总之,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看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不能拿个别大城市的一些年轻人的喜好,就觉得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将成为过去。

  【网友嘉宾:周锦章】传统节日是民族心理积淀的结果,外来节日显然缺少这种文化支撑。

  【射大雕】尹先生说得很客观。

      【特邀嘉宾:萧放】这肯定不正常,我们是中国人,就应该过自己的节,我们应该有文化主体的意识,因为西方的节日有它的文化逻辑,跟我们的民族性是不完全协调的。我们传统节日跟我们的文化是血肉相连,所以,我们在过自己节日的时候,有一种心理的慰藉。在西方节日中,我们更多的是新奇、是一种时尚,它能否成为一种习俗还不能下结论。青年人,喜欢新奇的东西也很正常,我觉得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会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优长所在。当然,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一个引导,也不需要刻意的禁止它,因为民众生活有一个自然的调解过程,时间是最好的"裁判"。

  【小丫林晓梅】请问各位嘉宾,每当有人提到"春节"这个名词时,你们最先反映在头脑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感觉?是否算春节的一个显露特征或者自己有怎样的经历?

  高正奎】每次提到春节,我想最先反映的是过年了,又到团圆的时候了。或许这就是一种难舍的情,这种情想说清楚,真的很难,因为每个人的领悟是不同的,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

  【网友嘉宾:周锦章】春节在我脑中的第一反映是回家和休息,因为我在外地学习,每年基本上只回家一次,春节肯定是要回去的,因为心理上好象有一种情结,就是团圆。

  【射大雕】久仰刘教授的大名,借这机会请问教授:从语言符号中能否探究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构?如果可以,其切入点在哪?

      【特邀嘉宾:刘魁立】"射大雕"先生,你是要写博士论文吗?如果是的话,你的题目是什么?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构,视角和手段都是多方面的,切入点当然也是多方面的。从语言符号的角度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构未必不可以,但我想也未必能解决全部问题。我很希望你把问题提得更具体一些。

  【射大雕】谢谢您给我的回复。我是要写论文,但不是博士论文,您觉得只有博士生才会思考这个问题?我是从汉字的形、声旁的角度考虑的。形旁代表着意义,所以它也是文化的象征符号。您能谈一下吗?

  【特邀嘉宾:刘魁立】"射大雕"先生,我不认为这个题目只是博士论文的题目,我觉得任何人都可以做,不过这个题目是大了些,涉及的面很多而已。中国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是一个很难穷尽的研究对象,你有志做这方面的研究,值得称赞。

  【绿极极】春节作为一个民俗,就像图腾一样,在社会的发展逐步摆脱农业主导而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时候,去与留就是纯自然选择。而保留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也会被赋予更内在的意义。这种新的意义,更多的体现是民族的认同、信仰和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讨论过民俗的自觉性,要想民俗不断流传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有强大的民族文化和信仰作依靠。我想民俗的自觉性的由来也是如此。

     【特邀嘉宾:萧放】"绿极极"对民俗文化的思考有相当的深度,触及到了文化的本质问题,民族信仰的确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当然,我们今天的信仰与传统的信仰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说,一个民族没有信仰的话,它就没有存在的精神依据。

  【2003年的幸运小羊儿】有的民俗学者认为,在节日中人的社会角色会被淡化,代之以表达情感为中心,您认为呢?各位嘉宾认为在节日中如何界定人的属性?

  【特邀嘉宾:萧放】节日本来就是为民众生活服务的,人就是节日生活的主体,人当然是节日的主角了。所谓情感的表达就是表达人的情感,当然这个情感主要是针对家庭成员的,其实也是针对民族的,因为我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民族基本的生活单元,一个家庭的情感得到集中的表达,也就是说,我们民族情感的凝聚。

  【网友嘉宾:尹虎彬】节日里,人们会调整或者改变自己的社会定位,就像一个政府的部长,当他回家过春节的时候,在和他的父母家人团聚的时候,他要是懂事的话,断然不会像在官场上那样做官样状。节日这种场合是民间的空间,不是官方的空间,在民俗的民间的场合,老百姓是主人,传统是主旋律。

  【夜缘】春节文化,它只是一个局限性的说法,你认同我的观点吗?

  【网友嘉宾:尹虎彬】春节文化是否包括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娱乐仅仅是消费文化的一个小方面。我觉得春运是春节文化的最大亮点,特别有中国特色。每个人都有过春节回家的探险经历吧?

  【极速体验】没错,这种经历极具中国特色,妙不可言……

  【夜缘】我想这不应该有什么界定。应该说春节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已,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春节文化,它所包含的定义也不相同。所以我想它存在局限性的说法。

  【现场版主:诗曼】所以我们说的"春节文化"也包含不同时期的春节文化内涵的探讨,应该说它的涵概范围广泛而不是狭隘。

  【特邀嘉宾:萧放】春节是民族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三方面的因素:一、特殊的时间。它在岁末年初,是一个时间转换的关口,它有着除旧迎新的特殊意义;二、相对稳定的传统民俗内容。它有节日传说、节日仪式、节日娱乐等自古相传的民俗事项,春节民俗的主旨是伦理文化的集中展示;三、它有着特殊的文化功能,它以多种多样的节日仪式来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夜缘】萧老师的回答道出了春节文化的广泛定义,我非常赞同。谢谢!

  【猫咪mm】我觉得不准确哦!春节文化隶属于民族文化,她反映了中国人浓厚的亲情,人情,乡土情,她的节日氛围和节日内容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中国人的感情是内敛的,在春节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堤口。

  【喜欢做DJ】谈了这么长时间的春节文化,请问斑竹这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大家过个更好的春节吗?还是其他原因。

  【猫咪mm】我倒觉得开这个论坛,是能让关心民族文化走向的民众有一个探讨的地方,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春节,而是为了我们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能更好的发扬光大,能在民众心里激发一种思索的情绪。

  【s秋水伊人s】运用网络这个载体探讨春节文化、思考中国的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央视国际网络在这方面开创了将学术思考与大众交流相结合的新模式,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网友嘉宾:周锦章】网络也可以成为春节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春节时电子贺卡拜年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风尚,这也许这只是一个开端一个新的起点。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请我们的特邀专家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特邀嘉宾:刘魁立】我们尊敬的古老哲人曾经有过一句话,尔爱你羊,吾爱其礼。每一个人都从讨论中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我对这次讨论的理解是,通过春节文化的讨论,让我们大家更理性地来理解春节,来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理解我们的民族,理解我们自己。这是一个使我们大家活得更好,使我们的民族有更好前景的大题目。我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一个工作人员,这个学会就是团结全国民俗学界的同仁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今天,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组织。这次讨论是我们的分内之事,我们的秘书长是参加这次讨论的北大教授高丙中博士,他的通信地址是: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大家有事可以给他写信联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央视国际(2002-12-15)

上一条: ·节日文化中的人──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
下一条: ·南方民族的节日习俗与文化传承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韦布花 张多 蒲睿熙 张子瞻 张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媒介助力民族文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戴羽晗]乡村振兴下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再生产研究
·[柴颖]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