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相关用水习俗研究
  作者:郭家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5 | 点击数:29028
 
新房建好后正式入住之前,要举行贺新房仪式。贺新房这天一大早,新房主人就要用一个小篾箩装上肉、菜、饭、蜂蜡、山花、米酒、清水等祭品,到召舍家去请其帮助祭祀寨神,寓意为向寨神报名、登记、注册,让寨神知道村寨中又多了一所新房,以便寨神予以保护。祭完寨神后,新房主人将篾箩及其祭品带回家来,便自然成为家神“丢拉很”,将其供奉在房屋一角。家神立起来,才能贺新房。
家神立起来之后,要请小和尚在新房四周念经驱鬼。新房楼下的四个角落和中间都供奉着一个内装肉、饭、菜、蜂腊等祭品的小篾盒,和尚们每到一个角落,都要念经几次,燃放一串鞭炮。
驱鬼结束后房主人要将这5盒供品抬到村外水沟边扔掉。然后在楼上请大佛爷和小和尚举行正式的贺新房仪式。仪式要谙4个大佛爷和若干小和尚。在他们前面供奉着一个用芭蕉杆做成的三角架,上插各色纸花,并用篾桌供奉着肉、饭、菜等祭品在祭品后面约1.5米的距离,亦用芭蕉杆一根和木棒两根搭成一个三角架,上面挂几块白布,用一根白色粗棉线把纸花和三角架连接起来。纸花代表神,三角架象征新房。寓意为请神保佑新房稳固,住新房的人家像山花一样兴旺发达。新房主人跪在三角架中,其子女和父母跪在三角架旁边和后边,村中的其他老人跪在周围。每人都手捧一对蜂腊,虔诚地聆听和尚念经祝福。念经告一段落,大家把手中的蜂腊点燃,插在各人面前。然后由一个大佛爷手持佛扇,另一个大佛爷念经,念一段,由波章讲一段,又一个大佛爷则用一把带刺的树枝向新房家人洒一回清水,祝福其平安吉祥,如此反复四、五次。
然后由新房主人在新房中间放置一盆清水,参加贺新房仪式的人们各自用杯子打杯水,祈祷后又将水慢慢地滴入盆中,至此,贺新房仪式结束。新房主人要宴请所有参加仪式的僧人吃一顿饭。新房主人送走僧人后,全村群众便帮着主人开始搬东西上新房。这时,要由波章老人手持一碗清水和一枝树叶,给每一个搬东西上新房的人和物件洒水,寓意既驱鬼又赐福。
5.丧葬礼仪用水
死亡是人生旅程中的最后一个关口。在傣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中,死亡连接着今生与来世,因而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关口。傣族传统的水崇拜与水信仰意识,也通过这个重要的关口而表现出来。在曼远村,人死落气后,家中亲人就要立即用温水给死者洗澡,让其干干净净地到另一世界去。与此同时,要用一个脸盆盛一盆清水,放一把带刺的树枝,用一个小篾箩将其吊挂在庭院门口的树木上,以便前来吊唁和送葬的亲友及村民,在到来和离开时都用树枝蘸水自己洒在头上,寓意为避邪驱鬼,能将不好的东西赶跑,求得清吉平安。
出殡这天,由4个人手持4根大大的芭蕉叶走在前面,一个小和尚手拉一根拴在棺材上的棉线,4个人抬着棺材跟着小和尚前进。值得注意的是送葬队伍中专门有人手提一瓶泡糯米水,出殡之前先在死者床前洒一点,来到公共墓地后,亲友围站在棺材周围聆听小和尚念经,小和尚一边念经,提水的这个人一边在棺材旁和棺材上洒水。我问波章老人此为何意?他告诉我说,泡糯米水是傣族的“洗发香波”,它有清洁、护发和滋养人体的功效,酷爱清洁的傣族人民经常用泡糯米水洗头。经常用糯米水洗头的人生命力很强,不吃不喝都可以坚持活7天,而不用糯米水洗头的人不吃不喝最多捱上3、4天就不行了。因此,既然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要用糯米水洗头,那么死后进入鬼的世界,他(她)也需要用糯米水洗头。所以,人死后都要用糯米水给他送葬。
和尚念经结束后,即由家人打开棺材,把尸体放置在早已准备好的用黑心树木搭成的柴架上,上面再堆放几层黑心树木后便点火焚烧。看着熊熊大火燃烧起来,送葬队伍便从另外一条路返回,但不能进入村寨,必须先到佛寺中祭拜,每一个人都要抱一下佛寺的大柱子,以使因死人而忐忑不安的心情借助佛的力量和佛寺中稳固柱子的感应而稳定下来,然后才能回家。
翌日上午,死者亲友和村民们又敲锣打鼓带上肉、饭、菜、水果、清水等祭品到佛寺中为死去的老人过赕。过赕时大佛爷带一个小和尚靠佛而坐,波章领着其他人面佛而跪,祭品放置在小篾桌上摆在佛像面前,大家点燃蜂腊供奉在佛像前。先由波章讲话,他把人们祝死者升天和祝生者安康吉祥的请求告诉大佛爷,再由大佛爷转呈给佛。如此者三、四次后,大家便把瓶子里的清水滴洒在篾桌上,意为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上也有水喝。赕佛仪式结束。
综上所述,在傣族人民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核心的文化理念指导下,西双版纳傣族形成了一系列与水密切相关的宗教礼仪和用水习俗,形成了一整套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技术和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西双版纳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最后一块绿洲。在全球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不能不由衷地叹服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科学与智慧。因此,深入发掘、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用以指导今天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黄惠焜教授作序,高立士.傣族谚语[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3]黄惠焜教授作导论,赵世林.伍琼华著.傣族文化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4]黄惠焜教授作序,高力士.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5]征鹏.西双版纳传说故事集[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
[6]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傣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7]刀国栋.傣族历史文化漫谈[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8]朱德普.傣族神灵崇拜觅踪[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9]谈寨神勐神的由来[A].论傣族诗歌[M].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
[10]转引自张公瑾.傣族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11]陈茜.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A].贝叶文化论[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2]岩峰.傣族新年与农耕神话[A].民族文学集刊[C],第三辑.
[13]江应樑.傣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14]谭乐山.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变迁与当前面临的问题[A].云南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研究[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本文原载《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3期第53~62页)

 

[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相关用水习俗研究
内容提要:在深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神话传说中的水、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和节庆活动中的用水习俗、人生礼仪中的用水习俗等四个方面,对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其相关的用水习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文章认为,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和水知识,是傣族水文化的核心,在傣族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核心的文化理念指导下,西双版纳傣族形成了一系列与水密切相关的宗教礼仪和用水习俗,形成了一整套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技术和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西双版纳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最后一块绿洲。深入发掘、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用以指导今天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用水习俗
中图分类号:K892.4.7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053-10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生活于西双版纳热带环境中的傣族,其与水的联系之紧密程度,更非其他民族所能相比。因此,著名傣学专家高立士先生指出:“只要一提起傣族的历史与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首先联想到水及与水有关的事物:傣族‘傍水而居’,没有住在高山上的傣寨;傣族楼居,以避频繁的水患,不住土墙楼房;傣族从事水稻农业,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从事刀耕火种农业,毁林开荒;……傣族喜居低海拔之河谷平坝,气候炎热,‘一日十浴’,并非夸张;傣族不分男女,均习水性,常在水中,故有文身之俗;……傣族的主要肉食是鱼、鸭、鸡及水牛,不食山羊,少食黄牛;傣族水稻农作物、牲畜(水牛)家禽(鹅、鸭)离不开水,赕佛也要滴水,过节也要泼水,建高脚竹楼的竹、木材料,也需浸泡河中三月半载,才能防虫咬蛀蚀;婴儿呱呱坠地,就以水浴身,接受水的洗礼,一生终结则行水葬(今天傣族行火葬,是佛教传入以后的事),傣族人认为人从水中来,死回水中去。所以傣族非常崇拜水,并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水资源,寨神林、勐神林不仅视为祖先神灵居住的家园,而且视为水源林,世代传承,不准砍伐;惜水如油,农田灌溉之水渠,要按水田面积、距主干渠远近,论斤、两来分水(即放水管道水流量之大小);村边水井塔、桥头、路边的盛水凉亭,盖得非常讲究;傣族音乐、舞蹈、文学、艺术多以水为题材创作,佛寺雕塑除释迦牟尼佛像外,就是司水女神‘南托腊尼’;民间歌手‘赞哈’为乞求风调雨顺而歌唱,祭祀寨神、勐神,进行赕佛、赕塔及节日期间的滴水、放高升、泼水、赛龙舟,均与乞求雨水、乞求农业丰收有关。”[1](P12、P13)
另一位著名傣学专家黄惠馄教授则直截了当地说:“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2](P3)“在概括傣族文化总的气质的时候,我曾用了‘水的文化’这一概念,现在也还没有新的概念能够替代。”[3](P1)他指出:“许多世纪以来,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始终在水的托举下缓缓演进。水与人们的生存相联系,与民族的文化相联系,与民族的存亡相联系。在人们的观念中,天地因水而成,人类因水而生,鱼米因水而长,万物因水而永葆青春。”[4](P6)
既然傣族是一个“水的民族”,具有“水的文化”,那么,傣族的水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和特征呢?通过对傣族水文化的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一个民族的水文化,是这个民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实践中,基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与调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它通常包括这个民族利用水资源的技术、管理水资源的制度和对水资源的认识与信仰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技术、制度、信仰三元结构的有机整合。在这个有机整合的三元结构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一个民族千百年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或是通过神话传说等想象和幻想形式折光反映出来的历史真实,是这个民族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民族水文化的最终形成及其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依据傣族的神话传说、文献资料和作者的田野调查资料,着重就西双版纳傣族对水的认识与信仰这一水文化中的核心问题,作一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一、神话传说中的水
 
在西双版纳傣族的神话传说中,与水有关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举几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之。
(一)地球和人类起源于水
西双版纳傣族的创世神话说:远古时期,没有太阳、月亮和星星,天和地也未形成。整个太空充满着翻腾滚动的气体、烟雾和狂风,下面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海,海面上漂满了泡沫。狂风不停地刮了亿万年,把烟雾、气体和泡沫搅拌在一起,最后凝结形成一个大圆球。这个大圆球在太空中翻腾滚动亿万年后又形成了傣族的创世神王——英叭神。他不吃食物,靠饮水食雾补养身体。威力无比的英叭神决定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只见他用巨手搓下身上的污垢,与水搅拌后做成一个圆球,这个圆球随着英叭的吼声不断长大,最后凝结成地球。地球飘在海中上下左右翻腾,为使地球稳定下来,英叭神又搓下身上的污垢与水搅拌后做成一个巨大的支架,支架进入海水中变成一头巨象,四条巨腿托起地球,巨大粗壮的象身撑开天地,将地球稳稳地固定下来。[5](P1-5)所以,傣族认为地震是因为巨象站久劳累了,于是伸伸脚、抖抖身所致。
英叭神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创世业绩后,决定先创造出与自己一样具有高超本领的神,然后再让这些神去开创地球上的万事万物。于是,英叭神又搓下他身上的污垢,与自己的汗水搅和后做成男女两个神。男神名“布桑该”,女神名“雅桑该”,并送给他们一个仙葫芦,命令他们到大地上来开创万物和人类。他们降临大地后,先将仙葫芦破开,把葫芦中跳动的生命撒向大地,大地上立即长出各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昆虫鱼虾,但是没有人。他俩又用泥巴合水造人,布桑该捏了三千个男人,雅桑该捏了三千个女人,用水、土、风、火四种物质的精灵灌注到泥人身上,使三千对男女泥人获得了生命。这三千对男女便结成夫妻,繁衍下了今天的人类。[6](P15)
从这则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古代傣族人民的意识中,其民族的创世神王、地球、人类都起源于水,这种神话意识当是傣族水文化形成的深层内核。
(二)雨水拯救人类和万物
英叭神完成开天辟地的任务后,将火神安置在一个石山下。火神在石山下熔石炼铁,石水和铁水融合结成夫妻,生下七个火儿子,一出世就跳到天上,变成了七个太阳,将大地烤成一个火炉,人类与万物均面临灭亡。这时,人类中出现了一个勇敢的青年名叫“惟鲁塔”,他用十万斤的巨弩和六根用巨石磨制成的石箭,射下了六个太阳。但六个太阳的尸体落地后变成六条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大江,所到之处,万物均被烧死。人类和动物惨死的哭喊声惊动了高居十六层天上的英叭神,他张开神口,把空气中的潮风冷雾吸进肚子,变成口水吐出来,于是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将地上的熊熊大火浇灭,人类和万物才得以幸存下来。[7](P224)
(三)饮水而孕与崇象习俗
西双版纳傣族对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视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认为象能给人类带来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因而至今仍有崇象、颂象、祭象的习俗。究其原因,除了历史上曾有过养象以代牛耕的习俗外,还与一则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有关。这则神话名曰《象姑娘》,说的是在远古时期,有一个老猎人带着一个女儿在森林中狩猎为生。老猎人死后,其女儿无依无靠只能在森林中采集野菜野果为生。一天,她在森林中走得又渴又累,突然发现一个大象脚印中积满了清水,便扑下身去畅饮一空,感觉十分愉快、舒适。但她回去不久就有了身孕,原来这潭清水是洁白神象的尿液。10个月后,她生下一女,取名为象姑娘。象姑娘长大后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了她的神象父亲,父亲送她一对白牙,里面装满了人类衣食住所需要的全部东西。象姑娘返回人间后与一个年青勇敢的猎人结婚成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并繁衍出了子孙后代。
一些学者在分析这则神话的内涵时,认为它反映了傣族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以象为图腾的图腾崇拜阶段,或傣族内部曾经融合过一支以象为图腾的氏族。[1](P23)笔者无意探讨傣族的图腾崇拜问题,但从这则神话中所反映的饮水而孕的想象和傣族崇象意识中所追求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象征意义来看,水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质,早已被傣族人民赋予了孕育生命的非凡力量。
(四)“圣泉”的传说
2005年1月我到西双版纳州就傣族的水文化做专题调查。州民族宗教局的傣学老专家刀新华先生带我实地考察了位于景洪市的傣族“圣泉”。这里原是傣族历史上景龙金殿国王宫和勐泐故宫遗址。1982年由国家科委投资建立了灵长类动物研究所,后来研究所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遂由研究所向银行贷款投资在此兴建了勐泐傣族园发展旅游业。刀新华先生向我介绍说,这股泉水以前是西双版纳傣族皇家贵族和议事庭官员的专用水,用水洗浴后不仅可以净身止痒,还能富贵吉祥。我捧水洗手洗脸后果然清冽舒服。这里还有两座古老的佛塔,传说一座佛塔里面藏有释迦牟尼佛的头盖骨舍利,另一座佛塔里面藏有释迦牟尼佛的头发。这里的佛塔和圣泉,在整个西双版纳州和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国的傣、泰、掸、京、老等同属古代百越集团的民族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每年都有大批来自东南亚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来此朝拜,用圣泉水净手、洗脸,祈求吉祥安康,并用黄布袈裟对圣泉周围保护良好的森林植被进行念经加持,祈求其涵养圣泉水长流不息,永不枯竭。
由于圣泉附近的森林植被保存良好,所以,尽管离圣泉稍远处的后山早已被国有农场种上了大片的橡胶林,但圣泉水从未干枯过,且无论是雨季还是旱季均能保持在同一水位,这一事实更增加了圣泉的神圣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圣泉的保护。
 
二、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傣语称水为“喃木”,称雨水为“喃风”,称井水为“喃播”,称山箐水为“喃木慧”,称热水为“喃还”,称冷水为“喃嘎”,称洪水为“喃木老”,称下雨为“风多”……。表明傣族对各种类型的水都有很细致的观察和认知。傣语称风为“垄”,称气也叫“垄”,认为风和气吹在人身上是凉的,因而是看不见的水。风和气会在空中慢慢变化,从看不见摸不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就变成了雾和雨,最终变成了水,成为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这种对水的理性认识与前述的与水相关的神话及其传说紧密结合起来,就使傣族人民对水产生了一种天然的神圣感和崇敬感,并将水与土地、森林、粮食、生命等重要物质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对水的重要性的特殊认识。
傣族称土地为“喃领”,“喃”为水,“领”为土,将水置于土之前,是因为傣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无水之土,植物不能生长;有水之土,才有利用价值。[1](P12)
傣族谚语云:“先有水沟后有田”;“建寨要有林和箐,建勐要有河与沟”;[1](P28)“树美需有叶,地肥需有水。”[2](P232)正确揭示了水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古代,傣族人民在开发自然资源以获取生存的长期实践中,就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文化观。这种观念的主要内容是:
(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
(二)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其排列顺序是:林、水、田、粮、人。“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
(三)基于以上认识,人类应该保护森林、水源和动物,选择寨址时要考虑三个条件:一是有山林,二是有水源,三是有可以开垦良田的平坝。[7](P5、41)
这说明傣族人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包含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对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的调查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在曼远村,通晓本民族历史文化而又充当着沟通人神联系中介角色的祭师“波章”老人对我讲了两个观点:
(一)傣族最尊重的有5样东西,一是佛,即菩萨;二是经书;三是佛爷;四是佛塔;五是大青树。大青树在所有傣族地区都是神树,没有人敢砍,人一旦触犯了大青树,非死即病。
(二)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林、水、田、粮、人的排列顺序,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与鬼、人与神和谐共处关系的反映。在傣族人民的观念中,林、水、田等自然物都有神灵,其中,树神“绿哈丢瓦达”最大,土地神“埔麻丢瓦达”次之,然后是水神“蛇达”。人必须保证与这些神灵和谐共处,才能在神灵的保佑下获得生存。如果对自然物施加破坏,就将触犯神灵,不仅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还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正是基于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故傣族谚语中经常用水来比喻和形容其他事物,或用水来揭示某件事情的本质。例如,“水流自成渠,体劳累、心安逸”,形容每年岁修沟渠后的愉快心情;“下雨与您同打伞,打雷与您躲田房”,“落水不淌走,入火不烧化”,表达对爱情的坚贞;“夫妻吵架如竹筒水倒,父母骂儿如大雨淋身”,教育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有矛盾要互相谅解,不要记仇;“水和土都是召的”,“种水田、背负担”,不种田的也要“买水吃、买路走、买地建屋,死了,还要买土盖脸”,[2](P101、25、31、3)仅用短短的三句水谚语,就正确揭示出了民主改革前西双版纳土地所有制的本质。
 
三、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与节庆活动中的用水习俗
 
正是基于对水的崇拜、信仰及其对水的重要性的理性认识,西双版纳傣族在其宗教信仰与节庆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水崇拜的祭祀礼仪和用水习俗。现主要依据笔者在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的三次田野调查资料,将其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与节庆活动中的用水习俗分述于下。
(一)传统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祭祀礼仪
曼远村傣族万物有灵的传统宗教信仰中包含有多种神灵崇拜。其中,对水的崇拜与信仰的祭祀礼仪主要有如下两个。
1.祭“勐神”、“寨神”活动中的“八月求雨、一月求晴”
“八月求雨、一月求晴”,傣话叫“冷别熬粉、冷景熬烈”,这是西双版纳傣族每年祭祀“勐神”、“寨神”的两次主要活动。傣历8月为公历6月,正值西双版纳抗旱保苗、求雨栽秧的季节;傣历1月为公历11月,正值西双版纳稻谷成熟、忌连绵秋雨、需求晴保证稻谷收割归仓的季节。因此,早在古代,西双版纳傣族就形成了通过祭祀“勐神”、“寨神”活动来达到“八月求雨、一月求晴”目的的定期祭祀活动。[8](P38)全西双版纳最大的“垄南”神山由最高统治者“召片领”亲自主祭,其祭文中就有“佑护西双版纳一年到头,无论干湿季节,风调雨顺。如今要犁田栽秧,不要天旱,祈求苍天降雨,田里水满”[8](P39)的明确要求。西双版纳各勐的勐神由各勐“召勐”主祭,各勐议事庭官员、各勐属“傣勐”寨的村社头人及百姓代表参加。属于“傣勐”寨的曼远村,每年都要派出村社头人和百姓代表去参加勐罕一年两次的祭祀“勐神”活动,在勐罕召勐的祭文中,亦有“八月求雨、一月求晴”的明确要求。
曼远村“八月求雨、一月求晴”的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年两次的祭“寨神”活动中。寨神,傣语称“蛇曼”。在西双版纳,由于佛教传播的影响,通用巴利语译音,称“丢拉曼”。曼远村寨神平时由专职巫师“召舍”供养在家中,用一个小篾箩放着红布、白布、蜂蜡、清水和四时鲜花。每月的7、8和14、15四天,要由召舍将小篾箩抬到设在村后“垄山”中的寨神祭坛去用两个陶制葫芦装清水供奉。村内农户买进猪、牛等大牲畜,或有人口迁出、迁入,都要带一对蜂蜡、一枝山花、一瓶酒去请召舍祭祀寨神。家家户户盖好新房要举行贺新房仪式之前,也要用一个小篾箩装着糯米饭两包、糯米少许、两块肉、五对蜂蜡、半斤酒、几枝山花和一瓶清水,请召舍祭祀寨神后带回家立家神“丢拉很”,家神立起来,才能贺新房。平时寨中谁家人畜生病、田地中稻谷发生病虫害或风水失调,一般都由户主先祭家神,家神控制不了,再带上祭品请召舍祭寨神,祈求寨神来控制。
全寨性的祭寨神活动一年举行两次。第一次在傣历的8月8日(公历6月),此时正是稻田载秧急需雨水的时节,故有“八月求雨”的祭祀。祭祀前一天,便要封锁四方寨门,本寨人不能出村,外寨人不能进村,如果外人不知道闯进村来,就要将其留下并罚款参与本村祭祀。祭祀当天清晨,各家各户要杀一只鸡,用芭蕉叶包好,带一对蜂蜡和几两米,集中到寨神祭坛——村后“垄山”中。
家把祭品放在大树前面的一张小篾桌上。这一天,村社集体要凑钱买一头20斤左右的黑色公猪和4只鸡。猪由召舍在大树前用棍子敲死,鸡用刀杀死,然后用血祭树,并将血泼洒在大树前面的小竹篓中。召舍敬酒献肉后,率领全村男子磕头祷告。祷词大意是:
“寨神请下来,我们准备了丰厚的祭品,请您下来吃。吃好后请您好好地照管我们曼远,管好人、牛、猪、鸡,不要得病,不要死;管好田中的谷子,让雨水丰沛,不要遭灾,不要得病,不要被虫吃,粮食大丰收,家家有饭吃。所有危害人、畜和稻谷的灾害,都请您撵走。”祷告毕,召舍转身面对众人进行米卜。即由召舍从祭品中选出一碗好米,双手举过头顶,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随意拈起几粒米,若连续三次拈出的米都为4、6、8、10等双数,就表明祭祀已达到顶期目的,已请来了寨神;反之,则表明寨神尚未请到,还得再次祷告,再次米卜,直至请到为止。最后,由召舍重申垄山规矩:
(1)不准砍树动草;
(2)不准在此大小便;
(3)除召舍外其他任何人不准到代表寨神所住的小草房那里去。
如有违犯,就要罚当事人2只鸡、一斤酒、5对蜂蜡、一包糯米饭,请召舍到垄山为其祭祀讨福,还要请召舍和村社头人到家中吃饭,并为其拴线祝福。
至此,祭礼仪式结束。祭品除留下少许继续供奉在小草房中外,其余全部煮熟后由全寨男子共餐。第二次在傣历1月8日举行(公历11月),此时正是收割稻谷的大忙时节,再次举行祭祀的目的在于“一月求晴”,感谢寨神的保佑使今年粮食获得了丰收,祈求寨神继续保佑让天不要再下雨了,让田中黄熟的稻谷顺利归仓。第二次祭祀与第一次祭祀内容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第二次祭祀的祭文中加进了“求晴”的内容,且祭品只需用鸡而不用猪,全村人也不再聚餐,只是男性老人们集中到召舍家吃一顿饭。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寨神勐神作为全村全勐的神灵,所“管辖”的事务较多,但保佑风调雨顺、稻谷丰收,是其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因此,傣文古籍说:“没有‘蛇曼蛇勐’(寨神勐神),就不会有人类的诚实和善良,就不会有吉利安康、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一句话,没有‘蛇曼蛇勐’,我们傣族就等于没有了父母的孤儿,没有灵魂的活人。什么生命啊、欢笑啊、吃住啊、寨规家规啊等等,就会像没有了主根的一棵‘戈桑麻’(麻桑果树),风来摇晃,雨来难挡,最后只有在混浊的风雨和洪浪的冲击中被吞没、沉下、腐烂、肢解、溶化与消失。‘蛇曼蛇勐’是我们傣族的灵魂,是我们思想的支柱,是我们祖先的形象……是我们傣族永远的、神圣的和高于一切的东西”。[9](P92)
2.祭祀“水神”
在一年一度放水犁田栽秧时,要举行放水仪式祭祀水神,祈求风调雨顺、稻谷丰收。祭祀时要置备丰盛的祭品,诵读祭文,然后从每条大手沟的水头寨放下一个挂黄布的竹筏,漂到沟尾后,再把黄布拿到放水处祭祀。除了由各条水沟和各村社分别祭祀外,还要由水利总管“召龙帕萨”亲自主持举行对各条水沟与渠道的总祭祀。有一份《杀鸡祭水神祷词》,反映了这一祭祀情况。全文如下:
 
“今年是吉祥的年份,本官奉议事庭和内外官员之总首领松笛翁帕丙召(召片领)之命令,赐为各大小水渠沟洫之总管。我带来鸡、筷、酒、槟榔、花束和蜡条,贡献于境边渠道四周之男女神祇,请尊贵的神灵用膳。用膳之后,敬求神明在上保佑并护卫各条水沟渠道,勿使崩溃或漏水,要让水均匀地流下来并祈望雨水调顺,好使各地庄稼繁茂壮实,不要让害虫咬噬,不要使作物受损。让地气熏得粮食饱满,保各方粮食丰收。请接受我的请求吧!”[10](P131-132)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及其节庆活动中的水崇拜祭祀礼仪
南传上座部佛教从印度经过东南亚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后,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成为傣族人民全民信仰的宗教。受其影响,西双版纳傣族的节日也几乎全部成了宗教节日。傣族传统的水崇拜信仰与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节庆活动紧密融合,形成了下列几项与水崇拜密切相关的祭祀礼仪。
1.赕新年,亦即“泼水节”
每年傣历的6月中旬(公历4月中旬),傣族人民都要欢度“京比迈”即傣历新年,亦即泼水节。据有关专家考证,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婆罗门教徒每年有一个宗教节日,要到河边沐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罪恶。但是,年老体迈、连走路都困难的人做不到,为此,好心的子女和亲友便到河边挑水回来,为他们泼水洗罪。婆罗门教信徒又认为泼水节是帝释天神降临人间考察凡人善恶的日子,他每年下凡所骑的动物和手中拿着的东西都不一样,人们据此来预测当年农业生产的丰歉,如骑牛拿水壶,就预示雨水充足、五谷丰登;如果是拿着火把,则预示干旱。信徒们看到农业年成的预测后,就互相泼水,以便助天降雨,祈求丰收。[11](P685)
脱胎于婆罗门教的印度佛教传入东南亚和我国傣族地区后,其宗教神话习俗便与傣族传统的水崇拜信仰结合起来,形成了傣族自己的神话传说及其泼水节习俗。根据西双版纳傣族民间传说,傣历新年最早就起源于农耕,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的习俗为的就是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据说,创世初期,天地不分季节,世间不分冷暖,人类难以生存。创世神英叭派天神“捧麻点腊”到人间制定季节,但他却随心所欲,胡乱刮风下雨,人类种下的稻谷,不是被洪水冲走,就是被暴热晒死。创世神英叭又派“英达提拉”神来接替捧麻点腊的职务。但是恶神捧麻点腊本领高强,他拒不交出权力。善神英达提拉通过恶神的7个女儿了解到恶神的致命弱点,7姐妹因同时爱上英达提拉便决定杀死父亲。一天晚上,恶神睡熟后,7姐妹便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将其脖子勒断,恶神的头颅滚下床来,滚到哪里哪里就燃起熊熊大火,7姐妹只有将其轮流抱在怀里才能扑灭火焰,这就使她们身上沾满了恶神的污血。但是,从此以后善神掌管了风雨冷暖大权,他将一年分为旱、雨、冷三季,年年有序轮回,年年风调雨顺,使人类种下的稻谷年年获得丰收。因此,傣族人民便把消除灾难获得幸福的这一天定为全年之首——新年。过新年时,人们为了怀念和感谢杀死恶神的7姐妹,都要泼水为她们洗去身上的污血,扑灭身上的火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泼水节的习俗。[12]
在曼远村,泼水节的头几天,全村人就要洒扫庭院,打扫村寨卫生。泼水节的头一天,全村人要挑清水到寺庙中为佛像洗浴。泼水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一张小篾桌上放上两碗肉、两包用芭蕉叶包着的剁生,半斤糯米饭,当年的少许谷种,以及一些瓜果蔬菜、花生玉米等,送到佛寺中赕佛。同时,家家户户都要背一背河沙,提一瓶清水,在佛寺旁边垒起一个沙堆,沙堆上插一根树枝,用一根长长的棉线一头拴在树枝上,一头拴到佛寺中,并在沙堆前平一个沙台,供上竹笋、肉、饭等祭品。全村人先集中到佛寺拜佛,然后围坐在沙堆周围听佛爷念经,人们一边听经一边将清水滴洒在沙堆和树枝上。赕佛仪式结束后,来参与本村过节的基诺族、哈尼族朋友和外村的傣族朋友纷纷上去抢走祭祀供品,本村人则家家户户争着去抢下一截棉线,接下来便是人们相互泼水祝福。人们认为,新年这天浴佛、赕佛、堆沙滴水和相互泼水,能够助天降雨,求得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外村人抢走祭祀供品能把因赕佛而求得的福气带回家去;而本村人抢下的这一截棉线用来拴在果树上,各种果子就不会有病虫害,就会大丰收。
从泼水节的神话传说到曼远村的泼水节习俗都说明,西双版纳傣族的“赕新年”,无疑就是一个助天降雨、祈求丰收的水崇拜和农耕礼仪。
2.赕“毫瓦莎”、“奥瓦莎”,即“关门节”和“开门节”
每年傣历的9月15日—12月15日(公历7-10月),是傣族的关门节时期。傣历9月15日要举行“毫瓦莎”仪式,傣语中的“毫”意为“进入”,“瓦莎”意为“传授佛法期”,毫瓦莎即是“进入传授佛法期”。这一期间年轻人不能恋爱结婚,老年人不能外出走亲访友,寺院中的僧侣也不能外出或返家,故称关门节。傣历12月15日要举行“奥瓦莎”仪式,傣语中的“奥”意为“走出”,奥瓦莎即是“走出传授佛法期”,这天之后,大家便又恢复正常的世俗活动,故称开门节。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解释,关门节是傣族全体僧俗群众虔心礼佛的时期。在曼远村,除关门和开门两次全寨性的大赕外,还有各家各户进行的“赕撒拉帅”等4种中赕,还有每7天一次的小赕,佛事活动确乎频繁。从农事安排的角度来解释,这一时期也可看做是全村人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恰好是栽插结束直至收割前夕水稻生长和管理的关键时期,用佛事活动作为一种外部规范来禁止人们外出,与傣族群众遵循搞好农业生产的传统道德这种内部规范来约束自己不外出,收到的都是同样的效果,即人们在虔心礼佛的同时也集中精力搞好农事管理。[13](P539)然而,从傣族的水崇拜、水信仰及其水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关门节和开门节礼仪亦可看做是水崇拜礼仪。因为这一时期的几乎所有赕佛仪式都要用水,恰好与水稻生长需要灌溉用水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清水所象征的清吉平安密切相关。这里仅以比较典型的毫瓦莎即关门节仪式说明之。
在曼远村,关门节的头一天,全村每一个老人都要准备一挑清水,用当地特有的一种香竹浸泡在水中,直至清水变香,然后挑到寺院中为佛像洗浴。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各家各户都要派一个代表到水井里打一瓶清水,与早已准备好的蜂蜡、肉、饭、山花等祭品一起放置在一个小篾桌上,早早地就抬到佛寺门口去等着,谁去得最早,天神就会更垂青于谁。待全村家家户户的篾桌都围着佛像支好,人到齐后,祭师“波章”便宣布关门节仪式开始。首先由波章率全村人拜佛,接着由波章向大佛爷转达群众祈求风调雨顺、清吉平安的世俗要求,再由大佛爷转呈给佛。整个过程都是先由波章讲一段,然后大佛爷又讲一段,如是者四、五次,最后由大佛爷率全村人拜佛,全村人依此到佛像前敬水后仪式结束。所带祭品全部供奉在寺庙中。关门节的第三天下午,老人们再次挑水到寺庙中给大佛爷和小和尚洗澡,洗完澡后,僧侣们全体“关门”,不能再外出或返家。
3.洗塔求雨
曼远村“波章”老人对我讲,根据佛经记载,很久很久以前,连续几年天上都不下雨,于是,地上的人、蚂蚁、蜜蜂等万事万物各自的主便联合起来,上天去跟天神“帕雅天”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天神要在每年的雨季降雨,而且要在夜里下,白天不能下,否则人们无法干活。因此,在曼远村,如果已到稻谷栽插时节天上仍不降雨,人们便认为这一定是天神疏忽所至,于是便要举行洗塔求雨仪式。届时,家家户户都要预先准备好遮雨的草帽和雨伞,然后每家挑一挑水到村子后山的佛塔上去。在塔前面放一大盆水,把寺庙中的菩萨请来水盆中,用木头做一条鱼,用火炭画上鱼鳞,由大佛爷拿着鱼沿水盆转上几圈并念颂经书,然后用水洗塔,佛塔便会将人们求雨这一信尽转达天神,天上很快就会降雨。据说,本村佛塔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求雨非常灵验,人们挑水洗塔后,天上通常便会降雨下来。
 
四、人生礼仪中的用水习俗
 
正是基于对水的信仰、崇拜及其对水的重要性的理性认识,西双版纳傣族在人生的一系列重要关口,都形成了与水信仰和水崇拜密切相关的用水礼仪和用水习俗。
1.出生用水
婴儿一旦脱离母体,呱呱坠地,专门的接生婆和家人便要急忙用温水给婴儿洗澡,一方面洗去污垢,另一方面也祈求各方神灵保佑其清吉平安。如果产妇缺乏奶水,人们就会去找一种名叫“帕宾”的长不大的小树,将其树皮、树叶拿来用泡米水煮成药水给产妇喝下,据说这种药水能够催奶,产妇喝下后,就能产生大量奶水。
2.升和尚用水
20世纪50年代前,傣族男子一般都有一个入寺为僧的过程。当僧侣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一些佛教经书和傣族的民间礼仪,因而当过和尚的人通常被社会认为是懂礼的人,比较受人尊重,故当时的曼远村大约有90%的男子都当过小和尚。20世纪50年代以后,傣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曾一度遭受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而趋于萎缩,但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又使傣族的宗教信仰走上了正常轨道。今天的曼远村,大约还有50%的男子遵循传统要当几年和尚,因而升和尚仪式便成为傣族男子的一个重要的人生关口和人生礼仪。
入寺为僧完全自愿,时间不限、出进自由。要当和尚的人一般都要先到寺庙中当3个月的“伙勇”,做些杂务,学习一些当和尚的道理和规章制度。3个月期满后由波章、大佛爷和其家长对其进行简单的考试,未通过的就回家明年再来;通过考试的人要先拜一个干爹,这个干爹今后就要将其当作亲生儿子来看待,在其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必须时时给予关心和帮助,拜好干爹后,就可以择日举行升和尚仪式了。
举行升和尚仪式的头一天,干爹就要将小孩接到家中,为其剃头、洗澡。洗澡时,小孩站在凉台下面,干爹干妈站在凉台上面,用芭蕉叶搭成一个渡漕,干爹干妈顺着渡漕冲水下来,小孩的家人和亲戚众手帮忙,把小孩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由干爹将其背进家中最隐秘的老人住房中,为其拴线祝福。当天晚上,要由干爹和村中老人陪小孩睡觉。举行升和尚仪式这天,要由干爹出面杀猪、杀牛请全村人吃饭。饭后,由干爹背着小孩出门,让其骑在马上,干爹牵着马缰绳,家人抬着干爹送的礼物:行李1套,袈裟6套,各色山花及肉、饭、果、菜、清水等,全村人跟在后面向天空泼洒爆米花和各色纸花,纷纷扬扬的米花一直伴随着虔诚的信徒们把小和尚从家中送入佛寺。在佛寺中,举行正式的拜佛和滴水仪式后小孩就算正式当上了和尚,完成了傣族男子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礼仪。
3.治病用水
由于傣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水信仰和水崇拜意识,因而人们普遍认为清水能治病,泡米水加草药更能治病。在曼远村,清水和泡米水加草药能治好的病大约有下列诸项:
如果有人感到身上无故疼痛,或皮肤瘙痒,或眼睛疼痛,就请傣族医生“摩雅”或懂行的老人,取一瓶清水,对着清水吹一口气,然后用水抹于患处,就能即刻痊愈。
如果有人感到肚子疼,就请傣族医生“摩雅”或懂行的老人,取一瓶清水,对着清水吹一口气,念一段口供,然后让患者喝下去,就能即刻痊愈。
如果有人不慎摔断了手脚,摩雅就会抓一把紫糯米,再加少许松木屑、鸡骨、甜笋叶等一齐舂细,再到入泡米水和牛油将其调匀,用芭蕉叶包起来放在火上慢慢熏烤。接着手持一杯清水或米酒坐到病人身边,对着病人的伤口边吹气边念口供。口供词曰:“翁巩洞水,水滴水银,银子水、冷水、酒水,骨头断骨头来,肉断肉来,皮断皮来,好好来,紧紧来啊!”然后叫病人喝一口水或酒,摩雅接着口含一口水或酒喷洒在病人伤口上,再把已经烤热的紫米草药包上去。据说这种方法和药物对治疗跌打痨伤非常有效。
如果有人得了疟疾,是老人,摩雅就会用清水泡一盆糯米,通常需泡10多个小时直至泡米水完全混浊,才到出一碗米水,加上蒜泥和鸦片烟垢,又浸泡几小时后让病人喝下去,疟疾就会得到控制。如果是小孩,就用一种叫“哈和勒”的果子的根,将其用石头挤压出水来,加入石灰水搅拌均匀,待澄清后让其喝下,虐疾亦会很快得到控制。
4.盖新房、贺新房用水
有关学者曾将傣族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概括为四句话:“盘田种好粮,积蓄盖新房,老有人送终,死后升天堂”。[14]可见盖新房、贺新房在傣族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一人生重要关口的用水礼仪,自然也就反映出了傣族水崇拜、水信仰的意识。
曼远村傣族盖新房的用水礼仪主要集中在男女两棵中柱的竖立上。男柱傣话叫“抄宽”,女柱傣话叫“抄喃”,必须选择上好的“红毛树”,才能做中柱。立柱这天,男女主人要亲自用清水把代表自己的柱子擦洗干净,然后用自己的衣服和芭蕉杆、甘蔗等象征生命与甘甜、发达的东西把中柱包裹起来,以求清吉平安和万事顺遂。接着要请波章在两块红布和两块白布上写上祈求安康、吉祥的文字。男女两棵中柱均用白布垫底,红布顶头。白布表示龙的肚子,寓意中柱立在龙肚子上;红布表示龙头,寓意用龙头顶起了房子。波章老人对我说,龙生活在水中,有水才有这两棵中柱的生命,这两棵中柱立在龙肚子上,就表示它的生命还在,白蚂蚁就不敢侵袭;用龙头顶起房子,就不怕刮风、打雷、下雨,这座房子就会稳稳当当地立在这里。
新房建好后正式入住之前,要举行贺新房仪式。贺新房这天一大早,新房主人就要用一个小篾箩装上肉、菜、饭、蜂蜡、山花、米酒、清水等祭品,到召舍家去请其帮助祭祀寨神,寓意为向寨神报名、登记、注册,让寨神知道村寨中又多了一所新房,以便寨神予以保护。祭完寨神后,新房主人将篾箩及其祭品带回家来,便自然成为家神“丢拉很”,将其供奉在房屋一角。家神立起来,才能贺新房。
家神立起来之后,要请小和尚在新房四周念经驱鬼。新房楼下的四个角落和中间都供奉着一个内装肉、饭、菜、蜂腊等祭品的小篾盒,和尚们每到一个角落,都要念经几次,燃放一串鞭炮。
驱鬼结束后房主人要将这5盒供品抬到村外水沟边扔掉。然后在楼上请大佛爷和小和尚举行正式的贺新房仪式。仪式要谙4个大佛爷和若干小和尚。在他们前面供奉着一个用芭蕉杆做成的三角架,上插各色纸花,并用篾桌供奉着肉、饭、菜等祭品在祭品后面约1.5米的距离,亦用芭蕉杆一根和木棒两根搭成一个三角架,上面挂几块白布,用一根白色粗棉线把纸花和三角架连接起来。纸花代表神,三角架象征新房。寓意为请神保佑新房稳固,住新房的人家像山花一样兴旺发达。新房主人跪在三角架中,其子女和父母跪在三角架旁边和后边,村中的其他老人跪在周围。每人都手捧一对蜂腊,虔诚地聆听和尚念经祝福。念经告一段落,大家把手中的蜂腊点燃,插在各人面前。然后由一个大佛爷手持佛扇,另一个大佛爷念经,念一段,由波章讲一段,又一个大佛爷则用一把带刺的树枝向新房家人洒一回清水,祝福其平安吉祥,如此反复四、五次。
然后由新房主人在新房中间放置一盆清水,参加贺新房仪式的人们各自用杯子打杯水,祈祷后又将水慢慢地滴入盆中,至此,贺新房仪式结束。新房主人要宴请所有参加仪式的僧人吃一顿饭。新房主人送走僧人后,全村群众便帮着主人开始搬东西上新房。这时,要由波章老人手持一碗清水和一枝树叶,给每一个搬东西上新房的人和物件洒水,寓意既驱鬼又赐福。
5.丧葬礼仪用水
死亡是人生旅程中的最后一个关口。在傣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中,死亡连接着今生与来世,因而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关口。傣族传统的水崇拜与水信仰意识,也通过这个重要的关口而表现出来。在曼远村,人死落气后,家中亲人就要立即用温水给死者洗澡,让其干干净净地到另一世界去。与此同时,要用一个脸盆盛一盆清水,放一把带刺的树枝,用一个小篾箩将其吊挂在庭院门口的树木上,以便前来吊唁和送葬的亲友及村民,在到来和离开时都用树枝蘸水自己洒在头上,寓意为避邪驱鬼,能将不好的东西赶跑,求得清吉平安。
出殡这天,由4个人手持4根大大的芭蕉叶走在前面,一个小和尚手拉一根拴在棺材上的棉线,4个人抬着棺材跟着小和尚前进。值得注意的是送葬队伍中专门有人手提一瓶泡糯米水,出殡之前先在死者床前洒一点,来到公共墓地后,亲友围站在棺材周围聆听小和尚念经,小和尚一边念经,提水的这个人一边在棺材旁和棺材上洒水。我问波章老人此为何意?他告诉我说,泡糯米水是傣族的“洗发香波”,它有清洁、护发和滋养人体的功效,酷爱清洁的傣族人民经常用泡糯米水洗头。经常用糯米水洗头的人生命力很强,不吃不喝都可以坚持活7天,而不用糯米水洗头的人不吃不喝最多捱上3、4天就不行了。因此,既然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要用糯米水洗头,那么死后进入鬼的世界,他(她)也需要用糯米水洗头。所以,人死后都要用糯米水给他送葬。
和尚念经结束后,即由家人打开棺材,把尸体放置在早已准备好的用黑心树木搭成的柴架上,上面再堆放几层黑心树木后便点火焚烧。看着熊熊大火燃烧起来,送葬队伍便从另外一条路返回,但不能进入村寨,必须先到佛寺中祭拜,每一个人都要抱一下佛寺的大柱子,以使因死人而忐忑不安的心情借助佛的力量和佛寺中稳固柱子的感应而稳定下来,然后才能回家。
翌日上午,死者亲友和村民们又敲锣打鼓带上肉、饭、菜、水果、清水等祭品到佛寺中为死去的老人过赕。过赕时大佛爷带一个小和尚靠佛而坐,波章领着其他人面佛而跪,祭品放置在小篾桌上摆在佛像面前,大家点燃蜂腊供奉在佛像前。先由波章讲话,他把人们祝死者升天和祝生者安康吉祥的请求告诉大佛爷,再由大佛爷转呈给佛。如此者三、四次后,大家便把瓶子里的清水滴洒在篾桌上,意为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上也有水喝。赕佛仪式结束。
综上所述,在傣族人民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核心的文化理念指导下,西双版纳傣族形成了一系列与水密切相关的宗教礼仪和用水习俗,形成了一整套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技术和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西双版纳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最后一块绿洲。在全球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不能不由衷地叹服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科学与智慧。因此,深入发掘、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用以指导今天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黄惠焜教授作序,高立士.傣族谚语[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3]黄惠焜教授作导论,赵世林.伍琼华著.傣族文化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4]黄惠焜教授作序,高力士.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5]征鹏.西双版纳传说故事集[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
[6]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傣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7]刀国栋.傣族历史文化漫谈[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8]朱德普.傣族神灵崇拜觅踪[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9]谈寨神勐神的由来[A].论傣族诗歌[M].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1.
[10]转引自张公瑾.傣族文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11]陈茜.泼水节的起源、传播及其意义[A].贝叶文化论[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2]岩峰.傣族新年与农耕神话[A].民族文学集刊[C],第三辑.
[13]江应樑.傣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14]谭乐山.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变迁与当前面临的问题[A].云南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研究[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本文原载《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3期第53~62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下一条: ·会馆,不该被遗忘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相关链接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
·[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岩温宰香]傣族献祭竜林仪式的空间场域与文化传承意义研究
·[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
·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
·[温小兴]傣族村寨的风水实践与文化整合·[金红]傣族乐器“光邦”的活态传承及其文化解释
·[艾菊红]傣族水井及其文化意蕴浅探·[郑筱筠]傣族《兰嘎西贺》故事不同版本原因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