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相关用水习俗研究
  作者:郭家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25 | 点击数:29179
 
傣族称土地为“喃领”,“喃”为水,“领”为土,将水置于土之前,是因为傣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无水之土,植物不能生长;有水之土,才有利用价值。[1](P12)
傣族谚语云:“先有水沟后有田”;“建寨要有林和箐,建勐要有河与沟”;[1](P28)“树美需有叶,地肥需有水。”[2](P232)正确揭示了水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古代,傣族人民在开发自然资源以获取生存的长期实践中,就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文化观。这种观念的主要内容是:
(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
(二)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其排列顺序是:林、水、田、粮、人。“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
(三)基于以上认识,人类应该保护森林、水源和动物,选择寨址时要考虑三个条件:一是有山林,二是有水源,三是有可以开垦良田的平坝。[7](P5、41)
这说明傣族人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包含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对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的调查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在曼远村,通晓本民族历史文化而又充当着沟通人神联系中介角色的祭师“波章”老人对我讲了两个观点:
(一)傣族最尊重的有5样东西,一是佛,即菩萨;二是经书;三是佛爷;四是佛塔;五是大青树。大青树在所有傣族地区都是神树,没有人敢砍,人一旦触犯了大青树,非死即病。
(二)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林、水、田、粮、人的排列顺序,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与鬼、人与神和谐共处关系的反映。在傣族人民的观念中,林、水、田等自然物都有神灵,其中,树神“绿哈丢瓦达”最大,土地神“埔麻丢瓦达”次之,然后是水神“蛇达”。人必须保证与这些神灵和谐共处,才能在神灵的保佑下获得生存。如果对自然物施加破坏,就将触犯神灵,不仅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还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正是基于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故傣族谚语中经常用水来比喻和形容其他事物,或用水来揭示某件事情的本质。例如,“水流自成渠,体劳累、心安逸”,形容每年岁修沟渠后的愉快心情;“下雨与您同打伞,打雷与您躲田房”,“落水不淌走,入火不烧化”,表达对爱情的坚贞;“夫妻吵架如竹筒水倒,父母骂儿如大雨淋身”,教育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有矛盾要互相谅解,不要记仇;“水和土都是召的”,“种水田、背负担”,不种田的也要“买水吃、买路走、买地建屋,死了,还要买土盖脸”,[2](P101、25、31、3)仅用短短的三句水谚语,就正确揭示出了民主改革前西双版纳土地所有制的本质。
 
三、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与节庆活动中的用水习俗
 
正是基于对水的崇拜、信仰及其对水的重要性的理性认识,西双版纳傣族在其宗教信仰与节庆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水崇拜的祭祀礼仪和用水习俗。现主要依据笔者在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的三次田野调查资料,将其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与节庆活动中的用水习俗分述于下。
(一)传统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祭祀礼仪
曼远村傣族万物有灵的传统宗教信仰中包含有多种神灵崇拜。其中,对水的崇拜与信仰的祭祀礼仪主要有如下两个。
1.祭“勐神”、“寨神”活动中的“八月求雨、一月求晴”
“八月求雨、一月求晴”,傣话叫“冷别熬粉、冷景熬烈”,这是西双版纳傣族每年祭祀“勐神”、“寨神”的两次主要活动。傣历8月为公历6月,正值西双版纳抗旱保苗、求雨栽秧的季节;傣历1月为公历11月,正值西双版纳稻谷成熟、忌连绵秋雨、需求晴保证稻谷收割归仓的季节。因此,早在古代,西双版纳傣族就形成了通过祭祀“勐神”、“寨神”活动来达到“八月求雨、一月求晴”目的的定期祭祀活动。[8](P38)全西双版纳最大的“垄南”神山由最高统治者“召片领”亲自主祭,其祭文中就有“佑护西双版纳一年到头,无论干湿季节,风调雨顺。如今要犁田栽秧,不要天旱,祈求苍天降雨,田里水满”[8](P39)的明确要求。西双版纳各勐的勐神由各勐“召勐”主祭,各勐议事庭官员、各勐属“傣勐”寨的村社头人及百姓代表参加。属于“傣勐”寨的曼远村,每年都要派出村社头人和百姓代表去参加勐罕一年两次的祭祀“勐神”活动,在勐罕召勐的祭文中,亦有“八月求雨、一月求晴”的明确要求。
曼远村“八月求雨、一月求晴”的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年两次的祭“寨神”活动中。寨神,傣语称“蛇曼”。在西双版纳,由于佛教传播的影响,通用巴利语译音,称“丢拉曼”。曼远村寨神平时由专职巫师“召舍”供养在家中,用一个小篾箩放着红布、白布、蜂蜡、清水和四时鲜花。每月的7、8和14、15四天,要由召舍将小篾箩抬到设在村后“垄山”中的寨神祭坛去用两个陶制葫芦装清水供奉。村内农户买进猪、牛等大牲畜,或有人口迁出、迁入,都要带一对蜂蜡、一枝山花、一瓶酒去请召舍祭祀寨神。家家户户盖好新房要举行贺新房仪式之前,也要用一个小篾箩装着糯米饭两包、糯米少许、两块肉、五对蜂蜡、半斤酒、几枝山花和一瓶清水,请召舍祭祀寨神后带回家立家神“丢拉很”,家神立起来,才能贺新房。平时寨中谁家人畜生病、田地中稻谷发生病虫害或风水失调,一般都由户主先祭家神,家神控制不了,再带上祭品请召舍祭寨神,祈求寨神来控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下一条: ·会馆,不该被遗忘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相关链接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
·[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岩温宰香]傣族献祭竜林仪式的空间场域与文化传承意义研究
·[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
·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
·[温小兴]傣族村寨的风水实践与文化整合·[金红]傣族乐器“光邦”的活态传承及其文化解释
·[艾菊红]傣族水井及其文化意蕴浅探·[郑筱筠]傣族《兰嘎西贺》故事不同版本原因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