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高荷红]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年鉴
  作者:高荷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30 | 点击数:25659
 

  朝戈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接着作了主题发言。在会前他提交了发言论文《史诗综观》,但他在简单交代了论文要点之后,将发言进一步展开,对“史诗是否可以修改”、“搜集多少才算到头”、“怎样复兴史诗”等诸多在史诗搜集与研究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的问题,结合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上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Haji Salleh Bin Mohamad(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教授)的主题发言是《马来西亚的Hang Tuah史诗》,他详细介绍了Hang Tuah史诗的情况:Hang Tuah形象的原型不仅是一位英雄,还是群岛最具有代表的文化人物。一百多年来,在马来西亚出现了许多对这部史诗内容进行解释和重新解释的不同体裁的艺术品。Hang Tuah是六个多世纪以来马来西亚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Parakong Nimmannahaeminda教授来自泰国皇家研究院,她的主题发言论文为《老挝泰族史诗<征>的三个异文》,她介绍了湄公河沿岸史诗《征》的流传情况,指出《征》不仅在老挝族群中有流传,在黑泰族群中也广为流传。

  24日下午分两个小组进行发言与讨论。第一小组的第一时段由吴德盛、Sayasin主持,陈益源、吴德盛、Chaman Lal作了论文发言,第二时段由Mohamad Haji Salleh、苏玉清主持,何彬、苏玉清、Yukti Mukda Wijitra等先后作了论文发言。

  陈益源教授(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的论文题目为《汉族长篇叙事歌谣与史诗之关系——以湖北《黑暗传》和台湾仔册为讨论对象》,他以湖北流传的《黑暗传》和台湾歌谣(《盘古开天辟地歌》)为讨论对象,针对汉族长篇叙事歌谣与史诗之关系的再探讨,在认识中国汉民族神话传说的存在形式与传播模式之余,引发我们进一步去思索东方“史诗”的定义与内涵等相关议题。

  吴德盛研究员(Ngo Duc Thinh,越南社科院文化所,原越南社科院文化所所长)的论文发言为《西原史诗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指出了西原史诗不是某一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而是一个地区性的多民族文化现象。西原史诗在结构、思维方式、表现语言、演唱流传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存在着多样性。这表现在史诗作品结构中的孤立性和联系性,小段或长段的“重复”现象及模块式结构。

  来自印度的Chaman Lal教授(Jawaharal Nehru大学印度语中心)的论文为《关于民族英雄巴哈哥特·西恩的两部印度史诗》,巴哈哥特·西恩是20世纪初印度的一位民族英雄,在反抗英国殖民制度作出了卓越的斗争,1931年他被英国殖民者处决于拉哈尔。在他去世几十年之后,印度出现了两部关于他的史诗,一部为诗人Shree Krishan Saral用印地语所写,另一部为Didar Singh教授用旁遮普语所写。这两部史诗都重现了巴哈哥特·西恩从生到死的光辉人生。

  来自日本东京都立大学都市教养学部人文社会学系的何彬教授的发言论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文化传承分布图”》,她通过介绍日本民俗学成功引进欧洲民俗地图法的学术史,指出把调查事项用特定符号标记于地图的单项式或多项式“分布图”,是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类遗产资料时的一种相当有效的资料标示法。这种发布图可以在相对长时期内保持其数据资料的精确有效性,有利于形成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布范围、传承形态的“民俗文化传承图”系统。有助于使研究者避免狭隘地单纯关注某个“点”的文化现象的弊端,以及避免停留于泛泛地观看“面”的浅表性研究。

  苏玉清(To Ngoc Thanh,越南民俗学会)是越南史诗搜集与研究的著名教授,他的论文发言《当代社会背景下的西原史诗命运》从西原地区嘉莱-昆嵩省安溪县巴那族1978至1984年的田野作业个案出发,指出史诗只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目前西原史诗正在失去其原有的基础和社会环境。他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恢复并组织艺人在山村举行各种史诗演唱活动,给年轻人传授演唱技艺等一些具体的挽救措施。

  Yukti Mukda Wijitra教授(泰国国立政法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的论文发言为《Lang-Chuang史诗和越南傣担族人的前现代政治空间》,他指出了越南傣担族人Langchuang史诗中所出现的一些模式类似于在湄公河区域的文学,尤其是傣族、老挝族和克木族口传文学,但是,它所描述的都出自本民族的史料,不仅反映了傣担族的古代社会,也反映了傣担族的政治意识。史诗主人公Langchuang是越南第一个傣族首领路(Lo)的最小的儿子,他率领众人从芒路(越南西北部义路镇)到芒青(奠边府市)进行征伐,最后在芒青镇驻扎了下来。

  第二小组的第一时段由朝戈金、黎红理主持,陶立璠、裴光雄、武黄孝作了发言,第二时段由格日勒扎布、潘秋贤主持,敖其、阮氏和、陈氏安作了发言。

  陶立璠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首先作了发言,其论文《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叙事诗》分析了英雄叙事诗(史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分类,指出创世史诗严格来说不属于史诗的范畴,而属于神话范畴。文章还分析了英雄叙事诗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指出部落战争是英雄史诗描写的中心题材,英雄人物是英雄史诗的第一歌颂对象,英雄史诗都展现了广泛的生活画面和揭示妇女的悲剧命运。史诗具有结构宏大、语言华美、韵散兼行的艺术特色。

  裴光雄(Bui Quang Hung)是一位目前正在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的越南学生。他的论文《<生地生水>史诗的神话思维》概括了越南芒族《生地生水》史诗所反应的三方面内容,即上古芒族对宇宙的观念,对人类发展史的观念和文化英雄的观念。虽然天界、明界、幽界的区分明确,但天、人、鬼的关系依然含混不清。史诗中的化生、感生、男女合婚反应了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母系制度社会、父系制度社会的各个阶段。另外,芒族的《生地生水》史诗将文化英雄分为征服自然、发明器具、正邪战争中的领导者等三个类型。

  武黄孝(越南社科院文化所)的论文《论西原史诗婚姻与战争之关系》指出战争与婚姻是西原史诗中两个最重要的题材,在《西原史诗宝库》的75篇作品中,有63篇反映战争题材,42篇涉及婚姻问题,33篇反映战争与婚姻之间的关系。婚姻方式的英雄事迹主要体现在抢夺美人与他人妻子、夺回妻子、解救美人并娶为妻子、保护妻子等四个方面。战争与婚姻紧密相连的原因源自类型的要求和本质。

  敖其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的发言论文为《苏尼特史诗英雄形象与故事情节的独特性》,她将近年来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地区搜集到的史诗《孤独白驼羔》、《黄花色的蝴蝶》与传统的主体英雄史诗相比较,发现其主要形象不是力大无比的勇士与蟒古斯,而是一种善良、慈祥、向往和平、协助弱者的形象。故事情节也不再是以征战、婚姻为主题,而是着重描写了驼羔的遭遇与母子的情感世界,以及蝴蝶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使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为主线。这是苏尼特史诗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民间叙事故事的养分,使英雄史诗更加趋于故事化倾向。

  阮氏和研究员(越南社会科学院南部地区安定发展研究所)的发言为《论当前形势下西原史诗搜集、研究、传授工作之环境》,他主张应该让史诗顺其自然地存在和消失,应该将史诗看作西原居民的一种专业艺术形式并借鉴已有的经验,如越南族(京族)顺化小调、筹歌、从剧、嘲剧、北宁关贺民歌等传统艺术的保护方式,以推进西原史诗的保护和传播工作。

  陈氏安研究员(Tran Thi An,越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发言论文是《论墨侬族史诗作品中的神话、故事烙印》。她着重考察了墨侬族史诗《奥特隆》(ot ndrong)中的神话、故事等因子,并试图一次来确定《奥特隆》的类型所属。

  25日上午依然分两个小组进行发言讨论,第一小组的第一时段由Prokong Nimmanahaeminda、阮氏慧主持,吴晓东、张悲、阮光慧作了发言;第二时段由巴孟和、阮芳针主持,格日勒扎布、黎红理、范芳芝作了发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万建中]中国故事学二十年学术评述
下一条: ·[吕微]2001年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冯文开]史诗研究中国学派构建的现状、理据及路径·[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
·“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
·[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 中国“三大史诗”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新进展
·[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从历史走向未来 延续民族史诗文化血脉
·“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以学术自觉推进中国史诗研究
·面向人类口头表达文化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朝戈金研究员专访·[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第七届“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讲习班:图像、叙事及演述”在京举行
·第七届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讲习班:图像、叙事及演述:课程表(更新)·朝戈金:创立中国史诗研究新范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