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张有隽 徐杰舜]人类学与瑶族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张有隽教授访谈录
  作者:张有隽 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2 | 点击数:21812
 
徐:做学问这个事真的是值得。
张:人总是逐渐成熟的,孔老夫子早就讲过,吾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到六七十岁他已经炉火纯青了,他积累的经历、经验达到很高的学术境界了。那你年轻人怎么能一步赶得上呢?
徐:张老师,如果从1978年您来广西民族学院开始算,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十年了。
张:我回来的时候39岁。
徐:那如果从进中南民院开始做算到现在也已45年了,我如果从1961年算起,也已经43年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我也就是最近10年才做到这个程度。我觉得做学问不是凭一时的热情就能做的。
张:实际上任何一门科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都是经过长期磨炼,长期积累,才能老道成熟的,所以老一辈的学者他的眼光是很高的,学问功底特别深,包括他们的为人。
徐:确实如此,我这几年都常听到费老先生的讲话。他们真的是大师级的人物,有时他们讲一个观点就够你受用的了。比如讲李亦园先生去年在台湾的一个会上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人的文化适应性问题,人是一个文化适应者,我们是适应自然环境。他讲这问题对我是非常有启发的,这个启发比我们看很多书得到的启发还有意义。因为这是他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而得,他对人类学的感悟力已经渗透在他的思想中了。我们做到这个时候才感到,刚开始我们去看一些别人的东西,很难给别人提出一点意见来,但现在我们有这个能力了,一看就能看出这篇文章好还是不好,有创新还是没有创新。
张:所以我觉得社会科学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科学,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自己亲自去做大量的调查,认识社会。费老讲,认识社会你自己不去调查你怎么认识?你必须大量地阅读各种著作,看人家是怎么思考的。
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张老师我建议您,一个要保重身体,一个我觉得您的学术眼光比较深邃,很多东西我想请您看过比较好。我现在讲一个比较私人感情的问题,我之所以能够在1985年从浙江来到广西民族学院,是您调来的。有一些人说徐老师您从浙江调来不可惜吗?浙江的经济比较发达。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任何感到可惜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能够到广西来做我喜欢的我钟爱的人类学。特别是在您的引导下很快地进入了人类学。我做的第一个题目,是当时贺县南疆一壮族乡的文化变迁,就是看了您从香港带回来的那些书,我就用这个观点进入人类学。我是非常感激您的,今天趁这个机会再次感谢您,对您表示崇敬,还希望张老师您以后多多关照。
张:你现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我了。
徐:没有,没有,我一直都把您当作我的师兄。
张: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点变坏,我是尽量尽自己的努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活一天做一天,活到老做到老,我也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现在的工作节律也是慢慢减下了,晚上我都是看看书,看看电视,再也不敢写东西了。如果第二天有课就备课。不过我过去未完成的课题我还是要完成的,《瑶族通史》我必须完成,还有我承担的一些自治区课题、学院的课题也要完成。费老68岁复出,这二十多年他还一年一本、一年两本地出书。我现在才65岁,所以我现在还能也还想多做些事情。
 
【录音整理叶建芳】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
收入荣仕星 徐杰舜编:《人类学世纪真言》,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徐新建 徐杰舜]走向人类学
下一条: ·[乔健 徐杰舜]漂泊中的永恒与永恒的漂泊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