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张小军]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
——兼论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
  作者:张小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9 | 点击数:25623
 
 
结论:历史人类学在中国
本文尝试论述了历史人类学的缘起背景。应该说,历史人类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研究的范式。面对这个既有的研究范式,中国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呢?至少笔者暂时不这样以为,且不论学术的脉络和学术的尊重,就是新史学和新文化史学派的理论水准,已经是我们需要努力达及的。这样一块带有新鲜空气的空间,令我们可能生长自己的东西。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当属起步阶段。也许可以明白地指出,如果今天在中国有历史人类学的迷失,可能在于我们的如下误解:
第一,历史人类学的“学科性”误解。表现在简单把历史人类学当作人类学和史学的交叉学科,或者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忽略了历史人类学产生的前述科学背景。历史人类学不是一门学科分支,而是一种研究方法和视角,至少目前如此。既然在史学看来,历史人类学没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如果它要成为一个史学的学科分支,只能在理论和方法上独树一帜。在人类学的分支中,倒是很容易定义“研究历史的人类学”这样一个分支,但是他们必须真正转入研究历史问题,而不只是拿历史当拐棍儿。同时,因为被史学抢注,人类学也必须尊重历史人类学的先驱研究。历史人类学应该是在历史问题的研究中,不断形成一套结合了人类学、社会学、甚至语言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积累。可惜,这样的理论积累至今尚嫌浅薄。作为一个学科的历史人类学,我们只能期待。
第二,以为历史人类学不过是有历史的人类学。如果这样说,人类学的经典作品中,大部分是有历史的,例如早期Malinowski在西太平洋的研究,Boas在北美印第安人的研究,都是有历史的。库拉圈、夸富宴,都是历史的习俗。没有涉及“历史”的经典人类学家寥寥无几,但是他们的研究多数并不是面对历史的“问题”。普里查德(Evens-Pritchard)曾经论及两种历史:一是在人们生活和思想中的历史;二是推测出的历史。功能主义承认前一种历史,反对后者,但是在泼出后者的同时,也泼出了正确的历史婴儿。简而言之,传统人类学家重在从历史当中探究人类的生存规律、规则和逻辑,落脚点是人类,现实和历史事实都是他们探究的根据;传统史学则重在历史本身,落脚点是历史。从学理层面,人类学关心的是人类生存的一般性规则;史学更多关心的是历史经验现象中的具体规则。正因为两者的各自缺陷,历史人类学才显得更有意义。就笔者浅见,历史人类学应该是历史的研究,而不只是有历史的研究。
第三,将有人类学的史学等同于历史人类学。史学家如果引用一点人类学家的语言和知识,是否就是历史人类学呢?任何一个作品,套上几句人类学经典话语是很容易的,但这不等于历史人类学。人类学的长处和难点就在于其贯穿民族志和理论研究始终的整体把握,那远远不是几句经典可以呈现的。它的精髓可能见诸于一段故事、一个人物、一幅场景,而恰恰不是上面这些故事、人物、场景或者一个概念、一段经典的罗列和拼凑。历史人类学起码应当关注下层平民、连续的日常生活世界和当地人的看法,去批评国家和政治精英建构的历史、琐碎的事件历史和外人强加的历史观。
史学和人类学的传统关系,如前所述,彼此缺乏对方的深度。所谓深度,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依笔者愚见:如果史学家学会提出人类学问题,而人类学家能够提出历史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既是历史问题,同时又是人类学问题,它们就是历史人类学的问题。历史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其“问题意识”的发展脉络。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历史人类学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将自己封闭起来,亦没有必要去罗列诸如一部作品是否属于“历史人类学”的标准,因为任何新方法和新视角的研究尝试都是有益的,不论其“学科标准”如何(学术规范如學術倫理则不在其列,必须有标准)。我们期待的,仍然是有问题深度的作品及其理论建树。
历史人类学研究仍然有待一个开创的环境、互学的心态和争辩的氛围。要达及对方的深度对人类学家和史学家都非易事,要同时做到既是人类学作品又是史学作品更需要苦功夫。中国毕竟是一个“有文化”、“有文明”和“有历史”的“早发达国家”,因此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具有现实的意义,但愿在这个中国学者有责任、有得天独厚条件涉足的领域,中国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能够“抢注”它的域名和空间。
 
(本文原为2001726-28日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后发表于《历史人类学学刊》创刊号)
(上网注:在本文写作的2001年,台湾学界正在悄然兴起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的零星潮,例如柯志明的《番头家》等,遗憾那时尚来不及拜读。入籍法国的好友于硕也在我检讨了一番对法国历史人类学作品的不甚了了之后,抛出一个“原来你知道呀”的台阶。无论怎样,在没有人“抛砖”的今天,这块引玉之砖多少让笔者感到一丝安慰。本网页文章如果与《历史人类学学刊》发表有出入,以正式发表为准。) 
 

(原载《历史人类学学刊》创刊号,文中涉及的图表、注释、参考文献、公式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学术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义彬]地方性知识作用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
下一条: ·[麻国庆]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互动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